分化与统一:打得了游戏出得了差的笔记本

2019-06-21 17:10发布

十多年前,一场移动计算革命以迅驰开启,而后衍生为酷睿;十代产品后,移动计算的平台再次分化。

从台式电脑分化而出的移动计算平台,如今早已不是狭义的笔记本电脑这一类产品。为了适应不同使用模式,指标上使用TDP所代表的功耗,客观上使用用户的使用场景,CPU的含义早已突破计算层面,更多的融入了"智慧"的概念,更聪明、睿智与更高效、快速,同为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

无论是英特尔、AMD还是高通,无一例外地都在强调这些词汇,而实现的方式以及实现的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高性能领域:英特尔 vs. AMD

性能是x86平台的绝对优势领域,也是PC风雨40年屹立不倒的根本需求所在。不巧的是,高通/ARM还没有参与进来。高通很直白,我的优势是通讯与连接、我不玩性能;ARM的机会就看苹果未来的Mac了,然而也不乐观,天生不是干这块的料,就算一堆小人再怎么小步快跑也不是1米95高的博尔特的速度,这时候不是看哪拨人一分钟敲字多的时候(小编:没说总编和博尔特哈)。

在高性能的移动平台上,实际只有英特尔一个玩家,如今升级到代号为Coffee Lake Refresh-H的第9代移动产品,不仅普遍升级到4~8核心,而且将频率拉升到5GHz级别——移动版哟!而AMD则刚刚开始向这座山上爬,年初就推出的2代Ryzen Mobile 3000系列(相当别扭的命名),使用的是12nm的Zen第一代改进核心,用APU概念打造CPU+GPU的合体型产品,一方面在CPU上只提供4核心(1个CCX模块)一个选项,而另一方面在GPU上不仅有Vega 11和8(对应Ryzen 7和5系列),而且在高性能的H和低功耗的U系列只有频率层面的差异。

由于自家没有用来打游戏或者可以快速完成复杂图形工作的高性能GPU,在高性能领域英特尔选择了"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免费提供UHD 630这样和核显,另一方面开放所有性能特性给OEM,让他们更直接地根据消费者需求,选择搭配各自不同的独立显示芯片,UHD在后方做好低图形性能时的节能以及高清视频编解码专属硬件工作,让贤于人。同时,在9代酷睿平台上,英特尔还释放出"针对最新独立显卡优化技术,随即联想就推出了能带来10%帧率提升的双模增强显示技术(DDG),据称是将原本需要通过核显输出通道转输出的视频信号直接输出。

当然,对于有绝对性能需求的用户来说,9代酷睿给出了与之需求相应的"激进"选项,即没有核显的"F"系列产品。这样产品不是不再集成核显那么简单,一方面核显的消失可以让出更多的散热冗余给CPU,使频率提升、释放性能更容易,另一方面CPU与独立GPU直接对接,DDG所解决的问题在它上面根本没有!

而同时上市、代号为Picasso的2代Ryzen Mobile 3000系列恰走回了弯路,CPU与GPU合体的APU更适合对集成度有要求的轻薄型产品,而在需要释放性能的领域,两者的干扰及资源正对,既呈现在生产时的晶圆面积(与晶体管数量、性能正相关),又体现于使用中的供电、散热和性能释放。"高性能"H系列的Picasso有着与"低功耗"U系列产品完全相同的CPU核心,包括主要技术指标和运行频率;而无论是Vega 10还是8,这样的GPU在AMD产品线中,连自家Radeon RX 550都还不及。

直白一些来说,这样的CPU/APU解决方案,即不高(性能)也不低(功耗),因此已经上市的产品CPU被Core i3秒全家、CPU被GTX 1050秒全家一点也不意外,如果不拉上GTX显卡而只配备集成显卡,那么3000元是它的合理价位。

在实际的市场端,9代酷睿H平台可以搭配从GeForce 1030开始,GTX 1550到1660 Ti为主,乃至全部RTX 20系列产品,均能满足性能匹配的要求,产品价位段更是从4000元向上延伸到顶端,CPU、GPU、屏幕、存储等组件的跨度大、组合更加丰富;而2代Ryzen Mobile H平台,则主要可见GTX 1050到1660 Ti的搭配,覆盖范围小的很重要原因是不值当(厂商角度)、不值得(消费者角度),产品价位覆盖被压缩到3000元~6000元范围,多出的3000元完全是买显卡和屏幕(刷新率)。

便携领域:英特尔 vs. amd vs. 高通

amd的小写是故意的,没有GPU提携,或者说有GPU干扰的AMD危与机都在这里,但是距离对手更远、更弱小。高通算个添头吧,进来掺和一下,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其状态:用者屈指可数,可用的软件有限且需要逐个优化,入门的性能与功能。

AMD方面,一样的"CPU"。从公开指标上,无论是CPU规格、频率,还是GPU规格、频率,Picasso分身为15W的U系列和35W的H系列完全相同。从其cTDP(客户定制功耗)范围来说,它俩的差别就是体质好与弱的孪生兄弟,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跑到相同的频率,而能跑的速度还是一样的,功耗差异也就出来了。

在这里,英特尔准备的是当家花旦代号为Whiskey Lake-U的8代(半)酷睿产品。便携领域,英特尔可谓深谙其中,正是他一步步把移动处理器的功耗从25W水平一路下压,分化为如今的Y、U、H等多个系列。U系列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主流,也还多亏了英特尔当年的超极本计划,以今天的视角看起来西松平常的轻薄,甚至高新能轻薄机型,几年前都还是相当精贵的超薄产品。

很遗憾,虽然是后来者,并且有着一年多来Zen架构的光环,但是在15W基准线上,Ryzen的处境更加艰难。如果说高性能的H系列还能以牺牲Vega的面积为代价,用外接独显的性能提升掩盖CPU性能的短板,那么在便携式厂商,随着GPU性能需求降低,集成显卡开始发挥功耗和同能的优势,酷睿更是一骑绝尘——要轻薄、低功耗,自家核显上;要轻薄、玩游戏,NVIDIA的MX上;要轻薄、高性能,同为8代酷睿的Kaby Lake-G上!

U系列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主流,除了它性能足够、功耗低/轻薄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平台化的优势,连技术最复杂、需求差异最大的图形部分,都提供了多层级、多合作伙伴(甚至包括"对手"AMD)的方案给消费者,只要认准"酷睿"的标志,就能选择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

十代的杀伤力

无论是性能还是便携,前面的纠结还集中在狭义性能层面。已经更新到10代的酷睿,开启的则是另一道门:智能化。

智能化可不是AI计算力那么简单,从感知开始,处理、学习预测、控制,无一不需要智能化。在这款"蓄谋已久"的产品上,英特尔集中导入了多项与移动和连接相关的重要特性,并且将性能提升重点从传统的应用模式转向AI应用方向,为未来移动计算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除了全新的10nm制程,代号为Ice Lake的10代酷睿U/Y系列采用了全新"Sunny Cove"核心架构,结成了新一代的AI图形核心和英特尔Deep Learning Boost(英特尔DL Boost)人工智能(AI)技术,使PC的AI性能提升为此前的2.5倍。此外,它还支持支持DirectX、OpenGL、Vulkan、OpenCL和Metal等主流API,加速AI处理,并能应对多种AI应用场景。能听(智能多路麦克风)、能看(RealSense 3D识别)只是开始,AI新技术要让PC听得见、看得到,更要在低功耗、低延时条件下听得懂、看得懂、理解得了。

AI倾向的变化,是Sunny Cove与此前数代产品所使用的计算架构最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说10代酷睿U/Y系列产品有着多专多能的特性,这也是新架构率先出现在低功耗平台上的原因——小巧化、集成化、贴身化。

在CPU将AI具体化之前,英特尔早已布局PC其他领域的智能化转化:

集成Wi-Fi 6:智能化组网、智能化连接、高速的Wi-Fi(802.11ax)已经成为10代酷睿平台集成在内的特性,当然,包括9代酷睿H平台和AMD产品在内,都可选择分离式PCI-E接口Wi-Fi 6模块实现升级,而10代酷睿自己则可以使用集成度更高的CNVio2模块。

集成USB 4/ Thunderbolt 3:10代酷睿实现了英特尔去年关于集成Thunderbolt 3的承诺,特别是在它将此标准免费开放给业界之后,曾经疏离的USB与其并轨了,存储、网络、显示、音频、电源等一系列连接链路,都智能地汇聚在一条线缆上,以40GB/s的高速。

智能存储:曾经放弃了DRAM市场,并且如今在NAND市场里也非主导厂商的英特尔,如今成为这两个存储介质之间的市场的霸主,基于3D XPoint存储介质的傲腾(Optane)系列刹那品已经成军,企业级的持久内存、SSD,消费级的SSD、混合固态盘、内存,在各自的领域中为计算机内外的数据提供智能加速,抹平速度鸿沟。

进一步细化分支

如今,曾经通用的PC越来越像定制化产品,过去是定制配置、外观、功能、品牌,如今连基本功能、特性、形态甚至应用场景都是可以定制的。特别是10nm及10代酷睿之后,英特尔还将带来基于Sunny Cove核心的Foveros 3D封装产品技术,首款产品这种封装技术芯片平台代号为Lakefield,这个全新客户端平台有着超小的主板,有利于 OEM 灵活设计,打造各种创新的外形设计。该主板只有此前最小的Core m SoC平台主板面积的一半不到。

由它所创造的PC,已经完全可以摆脱传统PC的形态。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让所有设备AI化和信息化,成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能节点。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0482843644513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