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精灵降格,阿里AIoT战略失速?

2019-06-20 08:44发布



从上一轮架构调整时的“拔高”,到新一轮架构调整重新划为“创新业务”,对天猫精灵而言似乎不是个好消息。


作者:王怜花

来源:创业派(ID:icypai)


在京东忙着秀618战绩的时候,阿里公布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

张勇的这封“全员信”中,排在最前面的是阿里创新业务群的重组,原阿里大文娱新媒体业务总裁朱顺炎出任总裁,所负责的产品包括UC及旗下移动创新业务、天猫精灵、阿里文学和阿里音乐。

其中天猫精灵的出现尤为惹眼,在去年11月份的架构调整中,天猫精灵被归于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直接向张勇汇报。如今汇报关系上的直接降级,引发了对天猫精灵的一系列猜测,诸如战略地位削弱、相关投入下降,甚至是阿里或将放弃智能音箱业务。

从上一轮架构调整时的“拔高”,到新一轮架构调整重新划为“创新业务”,对天猫精灵而言似乎不是个好消息。

阿里新业务的“三年之痒”


今年年初,第一财经曾对阿里CEO张勇进行了一场深度采访,核心内容在于两个月前那场组织架构调整背后的思考逻辑。

在谈及天猫精灵所代表的智能硬件团队为何向自己汇报时,张勇的回答中不乏肯定的语气:“一是为了让这些业务能够加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让新一代领军人物更好地冒出来,即把第三排的人往第二排提拔,把师级单位变成军级单位。”

与此同时张勇也阐述了自己对创新业务的想法:“每年找一些这样新的同事,通过三年、五年,能够成为阿里未来业务的核心,这一定是我持续的工作。最终你会发觉,有些创新业务成功了,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真正的业务,甚至有些业务想法,三年以后还只是想法,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人不一样。”

对于张勇的这一想法,坊间将其形容为阿里新业务的“三年之痒”,即一个新业务是否会继续受宠,前三年的表现尤为重要。就时间上而言,诞生于2017年的天猫精灵即将迈入第三个年头,微妙的时间点大概也是各种猜测的源头之一。

今年4月份的天猫精灵新品发布会上,时任A.I.Labs总经理浅雪公布了天猫精灵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台的成绩。而在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发布的 2019 年 Q1 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报告中,天猫精灵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也仅次于小度智能音箱。

不过也有人指出,天猫精灵的销量成绩与阿里强大的渠道优势不无关系,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天猫精灵的烧钱模式。阿里不久前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中,创新业务的亏损规模高达19亿元,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天猫精灵。

另一个被外界争议的地方在于,和天猫精灵同时划分成创新业务的还有阿里文学和阿里音乐,前者一直被阿里边缘化,后者被高晓松和宋柯折腾一番后,早已脱离在线音乐的第一梯队,不久前还传出了与网易云音乐合并的消息。即便是同属于创新业务的UC,也有过从核心业务沦落为边缘业务的辛酸史。

当然,从师级单位到军级单位,再降格成师级单位,要读懂天猫精灵在“三年之痒”到来之际被下放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扶持,还要回归到天猫精灵本身。

使命未达可能是直接原因


今年618期间,为了刺激天猫精灵的销量,阿里推出了名为“糖粉计划”的品牌联名,允许品牌、明星和IP 深度定制天猫精灵的外观,也可以对产品的语音内容、个性内容、产品权益以及特殊技能进行定制。

从“智能”转向“潮酷”,可能就是天猫精灵新的品牌运营策略。

回想起2017年7月5日天猫精灵X1发布时的情景,天猫精灵被定义为AI智能产品品牌,随后出现的解读也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阿里IoT时代的超级入口,二是作为阿里电商的未来场景,这也是天猫精灵最早被赋予的使命。

与谷歌、亚马逊的思路类似,阿里也曾将智能音箱作为IoT时代的超级入口。原因在于,语音作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几乎成为巨头们的共识,想要在新一轮的入口之争中分一杯羹,用智能音箱培养用户习惯可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也是百度、小米、苹果、亚马逊等同行者的普遍选择。


但在新的架构调整后,阿里可能开始对智能音箱进行战略收缩,尝试将UC、阿里音乐、阿里文学等内容体系作为天猫精灵的“弹药”。可以印证的是,阿里在今年4月份首次对天猫精灵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可以对话和聊天的伙伴。”联想到创新业务体系的组成,天猫精灵作为IoT超级入口的使命已被暂时搁置。

将天猫精灵打造成阿里电商未来场景的路线同样不顺利,尽管亚马逊很早就讲出了用智能音箱语音购物的故事。

比如天猫精灵在2018年曾推广语音购物功能,并给出了声纹支付的解决方案,只是声纹支付的功能远没有成熟,不管是在安全性、便利性还是效率上,都还不足以成为大规模推广的解决方案。有理由相信,阿里不会放弃声纹技术的升级和场景挖掘,但在未来和现实之间的选择项中,回归现实才阿里想要的答案。

正如张勇所强调的,有些想法在三年后成了业务,有些想法在三年后还是想法,倘若用IoT入口和语音购物的场景去衡量天猫精灵,着实有不幸中枪的嫌疑。毕竟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级产品而言,三年的时间确实有些苛刻。

为何走不出“阿里魔咒”?


阿里是一家生态性巨头,意味着阿里顽强的试错能力,就好像陆兆禧的“来往”没能撼动微信,张勇的手机淘宝还是为阿里挣得了移动互联网的门票。但生态也有其负面效应,比如所有的产品都要遵循生态需要。

以至于坊间流传出了这样一种说法:阿里的投资收购简直有毒,多少独角兽被阿里收购后逐渐走向平庸,优酷、高德、UC、口碑等无不是如此。

并不是阿里做错了什么,所有的独角兽只有与阿里的生态融合,弥补阿里这支木桶存在的短板,收购才有价值。可互联网的世界里远不止阿里一家,在独角兽进入阿里换血的空档期,难免会有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爱奇艺、腾讯视频与优酷土豆的较量,无疑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那么,在阿里内部土生土长的天猫精灵,也会陷入所谓的“阿里魔咒”吗?这里不好妄加论断,却可以梳理出新架构下的两点不足:

1、创新业务体系里的天猫精灵,硬件服务内容还是内容服务硬件?

对于外界而言,朱顺炎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以至于张勇在“全员信”中没有用小括号的形式备注其花名,却不等于朱顺炎面对眼前的创新业务没有自己的想法。

早在五月底的时候,朱顺炎就在接受深网采访时阐述了他对创新业务的思考:“首先业务必须从小到大、从零开始,不能提到创新就是买,这对(创新)团队的成长也有好处。”这对天猫精灵恐怕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一旦在硬件上的补贴被限制,百度、小米又来势汹汹,不可避免会影响天猫精灵下一阶段的销量表现。

销量还是其次,阿里文学、阿里音乐等看似是天猫精灵在内容端的“弹药”,同时也可能是牢笼。举个例子来说,在线音乐市场的独家版权多半在腾讯音乐手中,一旦天猫精灵在内容投入上缩减预算,用户体验势必会大打折扣,比如说你会为一款不能听周杰伦歌曲的智能音箱买单吗?

汇报关系的降级才是刚刚开始,硬件服务内容的逻辑不改变,才是天猫精灵彻底走向下坡路的信号。

2、脱离出阿里硬件体系的天猫精灵,如何弥补生态开放性上的不足?

内容显然不是智能音箱的全部,生活场景的无缝连接才是最大的撒手锏。

最早涉足AI+IoT时,阿里的定位就是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搭建者,实现人、机、环境三者间的自然人机交互。上一轮架构调整中,阿里就犯了一个方向性错误,将天猫精灵归入创新业务事业群,进而错失了与阿里其他硬件业务的联动。

即便是在生态链上自成体系的小米,也开始与宜家等展开合作,为封闭的生态开出一个口子。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自始就提出了开放生态的概念,向家居、穿戴、车载、移动等场景的合作伙伴抛出了橄榄枝。反观天猫精灵的开放仍有着自我设限的迹象,与外部合作的设备必须贴上自己的名字,导致与很多外部厂商合作被迫流产。


可以印证的是,今年4月份的新品发布会上,阿里一口气推出了天猫精灵CC、智能语音美妆镜天猫精灵QUEEN、车载语音智能助手天猫精灵高德版智能车盒。在阿里的强权逻辑下,或许有利于天猫精灵的品牌构建,可还是那句话:市场上不止天猫精灵一家,那些被阿里拒绝的外部合作伙伴,多半会投入友商们的怀抱。

至少对于天猫精灵而言,不管是历任阿里妈妈事业部总裁、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大UC事业群总裁、阿里大文娱新媒体业务总裁的朱顺炎,还是阿里文学、阿里音乐等同群组业务的“包抄”,等待天猫精灵的,很大程度上会是迎合阿里生态,调整自身定位。

当一款硬件产品失去了独立性,内部体系中的权重被下调,所承载的使命被一刀切,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043108926007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