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用户、企业、资本是无人机生态链的核心要素。
“无人机行业要想在行业或工业商用无人机上有所作为,国家的政策是基础,用户深度参与是关键,作为无人机企业扎扎实实搞好产品搞好技术是根本。”
来自航天九院无人机所的姜梁日前在谈到国内的无人机产业时表示,当前,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产业快速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构成产业的要素逐渐丰富,具备了构建无人机生态链的基础。
这其中,政府、用户、企业、资本是核心的要素,“这些要素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强。”
系统集成投入较多
上下游投资较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5个行业开展了无人机应用,且在一些行业逐步形成了标准规范,建立了初步的准入门槛。
“不过,总的来讲目前还处于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水平,用户的期望和无人机企业提供的产品可靠性、功能性、经济性之间结合得并不紧密,针对行业应用大家下的功夫还不够。”
意大利航空企业协会主席Andrea Spiriti在接受宇辰网采访谈到对于中国无人机产业的看法时也表示,中国有很多好的公司,技术不错,但经验不足。这些不足,表现在根据民航局的规范做产品的开发,以及更高质量、安全地飞行等方面。
而从企业视角看,尽管有关企业的数量激增,从业人员队伍在壮大,技术创新也在不断加快,但是产业分布并不均衡。比如在系统集成方面大家下的功夫很多,但在上下游企业投入的资源较少,特别是在核心的、基础的前沿技术方面投入力量还有限,针对行业应用的技术投入更是不够。
姜梁说,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无人机发展,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法规文件,对引导无人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有关监管扶持上也都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不过,总体来说还存在着政策多头管理、操作性不是很强的问题。比如空域畅飞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目前还是以限飞为主。而且,虽然在产业投资、在补贴方面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基础、前沿、资源保障等方面投入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发展需要
加大投入基础前沿技术
就行业应用而言,目前国内跟国外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内企业比较重视无人机生产,在行业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除了需要更加精准精细化,也需要政策法规的完善。”深圳市无人机协会会长杨金才在接受采访时一度表示,欧美日韩及澳洲等发达国家,尽管很少去生产无人机,但在诸如无人机吊舱上所做的文章,就价值而言,甚至远超无人机机身几倍至十倍的价格。
国内经历了无人机“元年”2015年到2016年的资本过热,到现在资本对于无人机领域的投资虽在总体上处于上升的态势,但与“元年”相比,已经趋向于理性。不过,在姜梁看来,由于资本当前还是偏向于系统集成,在长周期的价值投资方面依然比例不足。
基于以上视角,他阐释了无人机企业在无人机产业链生态链构建中的作用,“在政策引导需求的牵引、资本的助力下紧密协同,是构建无人机产业生态链的主体,只有核心要素紧密合作才能推动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是政策层面能出现体系化、可操作性的产品周期、全产业链的政策法规标准的支撑,特别是根据我国的情况在政策投资上希望政府加大投资,尤其是加大对基础前沿技术的投入。这样一来,即便是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无人机产业也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发展。
“无人机企业要和用户深度融合,充分准确的理解需求,这也是无人机在行业中广泛使用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企业要想在行业中实现有所作为,实现规模化发展,缺不了资本的助力,希望资本更加关注长周期的能够解决行业痛点的带来高回报的价值投资。”
构建健康的无人机生态链势在必行
2018年10月16日,航天科技集团九院旗下航天时代飞鸿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多年积淀的军用无人机系统研制经验,军民协同创新研制改进的飞鸿-98,继首飞成功和取得国家民航局适航审定试点批复后,首次国内公开演示飞行。这次与顺丰控股在塞外某基地共同开展的基于物流运营场景的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演示飞行试验,瞄准的是支线无人运输系统体系的建设。
“去年首飞完成后我们开展了大量基于用户场景的飞行实验,同时在民航局的领导下开展适航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无人机产业生态链,政府、用户、企业紧密结合的案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效。”姜梁说,要想无人机在行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与用户紧密合作,“我们和顺丰集团首先在需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双方形成一个合作团队,技术上完全开放,资源上共享,对行业充分调研,特别是针对行业应用的技术,像短距的自主起降技术、复杂环境的抗干扰等各个方面,从功能性、可靠性、经济性进行梳理,下大力气解决行业的痛点问题。”正是双方在产品的安全性上着重细节,在包括飞行器的结构、电器、软件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上下功夫,以及在安全性、可靠性等全方面的考虑,才使得双方合作的产品能符合行业常态化运营。
除此之外,和政府的紧密合作也非常重要。
作为民航局大型运输机的适航审定试点,该公司正是因为和民航局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基于运行风险的适航标准的制定工作,才完成了总体标准框架的制定。“政府、企业、用户三方紧密结合,企业针对产品,用户针对运营,民航局政策牵引,目前形成了非常好的发展模式。”姜梁说,“我们从产品上进行风险辨识,探索风险评估的方法,用户从运营商进行风险辨识,探索运行的模型和方法,最终随着产品的成熟,逐渐由中风险低风险最后到行业的商用,同时探索出适合于我们国家特点、实际情况、运营风险的大型商用无人机适航标准体系”
面对无人机产业大发展的机会,他表示,无人机企业和同行们在政策的引导下,在资本的助力下,与其他产业要素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无人机生态链已经势在必行。
End
尊重原创 合法转载
随手在看 长按打赏
▼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