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外卖、出行、购物、娱乐等互联网平台,看着都做的很大、很美好,结果都是赔钱的生意。
也许你想不到你经常“买买买”的京东,竟然是经历了九年188亿的亏损后才在2017年实现盈利;
也许你想不到你出行打车用的滴滴,在6年的时间里累计亏损约390亿元,至今还没盈利;
也许你想不到你天天点外卖的美团,到现在还不赚钱,在2018年全年亏损了110.86亿元,摩拜贡献了近一半的亏损额;
也许你想不到你天天刷剧的优爱腾三家无一盈利,忙活着烧钱争版权,2018年三家亏损约190亿元。
看到没有,这就是给你提供衣食住行的互联网公司的生意现状。
共享单车无一例外也是这种生意模式,游走在生死边缘的ofo已经教育了大众的认知。
所以,当不被看好的共享单车集体涨价时,你大概就明白什么叫“必须生存下去”。
自从4月以来,多家共享单车平台先后上调了价格,除了杭州,还覆盖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由此引发了一场追问——共享单车集体涨价时,你还会骑吗?
1小时4元,骑车比做公交贵?
在北京地区,按照新的计费规则,摩拜单车与小蓝单车的价格相同,15分钟内收取1元,每超过15分钟加0.5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要支付2.5元。
而哈啰单车,则从每小时2元,调整为每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现在需要支付4元,是原来的2倍;规定月卡用户每次骑行2小时内免费,次卡用户每次骑行1小时内免费,超出部分按新规则计费。
从5月25日开始,杭州范围内哈啰单车也调整了收费,调整幅度与北京相同。
关于这次涨价,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的网友说,这么贵,都不如坐公交了;有的认为可以买月卡;有的表示该骑还要骑;有的还认为是时候割韭菜了,涨价也是必然。
中国日报发起了关于是否骑车的一个投票,6月3日9点46分发起的,截止到6月4日6点30分,约有4697人参与。
哈啰单车事业部杭州区负责人周伟表示:在价格调整之前,哈啰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70%的用户骑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所以这一次价格调整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讲影响并不大。
共享单车的初衷是解决居民出行服务最后三公里的问题,按照城市正常骑行,一般1小时15公里,1公里也就是4分钟,这么来看的话,确实影响不大。而且有重需求的人可以通过办月卡这种方式来节约费用。
哈啰出行发布《2018共享单车行业报告》中显示,共享单车出行已成为用户日常的生活方式,休闲时用车是用户占比最多的使用场景;高学历年轻上班族是共享单车的主要用户,中小城市成为近半年内主要用户的增长来源,而好骑成为共享单车品牌致胜的核心因素。
显然,共享单车已经完成了对用户的教育,开始进入收割期。
到了下半场,涨价是必须的
根据美团外卖、滴滴打车、瑞幸咖啡这种一开始疯狂烧钱、搞大额补贴来圈用户的过往经验来看,一旦用户市场教育完成,占领用户心智之后,就该琢磨赚钱了。
以刚刚上市不久的瑞幸咖啡为例,瑞幸咖啡在市场上跑了一年多,以19个月的速度跑步上市,开始推出时咖啡折扣非常高,折算下来9块多一杯,而现在再打开app,一杯27元的香草拿铁是常规价格,实行“充2送1”的折扣方式,也就意味着一杯咖啡要18元钱,足见瑞幸慢慢趋于理性。
没有永远低价的生意,完成用户收割后,涨价成了一种必然。
互联网公司不可能一直烧钱、一直粗放的圈地。针对北京地区单车涨价一事,哈啰出行方面在4月初政策刚出来时曾表示,共享单车行业涨价,是行业成熟的一种趋势,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变。
共享单车在最初兴起之时,投放量在资本的助推下十分疯狂。一夜之间,一线城市街头摆满了红橙黄绿青蓝紫金等各色单车,截止2018年6月,中国各大共享单车企业在全球的投放量超过2700万辆。
过度投放导致共享单车使用量地下、企业运营维护成本高企等问题。在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多地出现了“单车坟场”的状况。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也在经历行业洗牌,被拯救的老大摩拜成为了美团本地生活服务系统的一部分;ofo现金流紧张,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哈啰背靠阿里在二三线城市立了足,正寻求其他业务上的突破;排在尾部的小蓝车在经历了欠款、错失融资等问题后,被滴滴接手。
共享单车再不琢磨盈利,就很难生存下去了。拿摩拜为例,2018年财报显示,摩拜收入15亿,亏45.5亿,占美团亏损额的一半。
而且,以往所依赖的押金沉淀产生的收入以及像ofo这种大力开辟的广告收入都遇到了瓶颈。
3月1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的意见稿,里面专门针对共享单车押金事宜做了一定的强调和限制。直译一下,就是共享单车不能收取用户押金,更不能挪用押金,如果一定要收取,钱也要放在第三方机构中。
这就妨碍了共享单车盈利。我们都知道,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是要缴纳押金的,企业可以把这些押金可用在运营、扩张还有广告等方面,这成了共享单车最赚钱的地方。
但OFO小黄车退押金事件彻底的封杀了这条赚钱之路。
而且,从广告媒体角度讲,共享单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Ofo尝试的车身广告和App广告并没有给它带来规模化收益,救它一命;而是局限性多一些,比如车身广告很难做到快速更新,APP广告的植入位置有限,而且影响用户体验。
涨价是势在必行了,是各家公司以及背后巨头止损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涨了就能盈利吗?
但问题是,涨了就真的能盈利吗?
从理论上讲,涨价能够提高共享单车的盈利水平。根据资料显示,摩拜单车的毛利将近50%,这一利润并不包括押金沉淀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未来蕴含的广告收入。只是运营方面的损耗太高了,扣去运营等成本基本就不怎么赚钱了。
而且,如果涨价后用户的普遍呼声是回归公交,没有了用户,就毋需谈盈利了,还得回到最初烧钱买用户的原始阶段。
所以,能否盈利与用户的使用有很大关系。
但好在市场教育已经完成。事实上,用户使用单车的习惯一旦培养起来是很难放弃了。毕竟单车有它不可取代的优势。短距离的话,共享单车绝对是最佳选择。
毕竟,和公交车对比,省了等待的时间和人挤人的可能性;和出租车对比,省了价格。这也就是共享单车能够有着一席之地的原因。
尤其是对很多乘地铁上下班,家里离地铁站还比较远的用户,共享单车是很便捷的交通工具。而且,这种重度用户还可以通过办月卡或者季卡的方式节约费用。月卡、季卡甚至是年卡可以看作是共享单车有效绑定客户的一种方式,让品牌完全拥有了忠诚的拥护者。
任何一种新物种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政府的规制也会随之成长起来。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成长伊始就占据了大量公共资源,但作为新事物,相关的运营管理规定比较滞后,企业也没有精细化的管控手段,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掉,也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伤害。
但发展到现在,共享单车的管理,已从过去企业“一元化”的管理走向政企“多主体”参与。
在北京,东华门地区的划分了156个区域实行“入栏结算”试点,共享单车停放在指定停车区域内的,将按照普通价格计费结算。否则,用户第一次会在锁车后收到APP发出的警告,第二次就要额外支付2元到5元不等的管理费。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规制越健全,用户体验越好,共享单车会越有人使用。从理论上看,盈利是可期的。
涨价其实是一种必然,最质朴的理解就是“哪有什么免费的午餐,哪家企业做生意是为了做慈善呢?”
韭菜长好了,是要收割的,要不为啥种呢?前期的免费骑行、红包单车、1块钱购买月卡等等无非是为了教育客户的使用习惯,我们也确实享受到了一波红利。
是时候,让生意回归生意的本质了,只要涨价不离谱,市场还会有。
这就是商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