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在郑州、上海、成都、东莞等地陆续出现了多个无人货柜,里面的东西可以按需借用,全凭自觉归还。24小时的统计结果令人惊讶:四个地方按时归还率全部超过了95%,其中郑州和东莞达到100%。
而在四年前,在第一届66信用日时,杭州和北京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街头实验,当时支付宝开设无人超市,也是凭信用拿东西,自觉付款,结果两地综合守信率是62%。四年过去,守信率大幅提升30%多。这虽是小规模的社会信用实验,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信用文明在不断提升。
信用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石。小而言之,一个现代公民只有遵守信用,才能在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中从容前行;中而言之,企业只有遵守契约,在市场活动中才能稳定交易预期,基业长青;而对国家来说,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
中国的社会信用建设,在前期经历了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2014年,国家推出全国性的顶层设计文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自从顶层设计文件推出之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就进入了快车道:近几年,我国先后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守信的人处处受益,失信的人寸步难行;实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使每个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上线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加强信息共享……国家层面的信用制度建设,为保障个人信用织起了一张体系完善的网,在这张网络之下,每个主体都要尽可能地过一种信用生活。
可以看到的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还是以政府建设为主导,这也是现代征信国家构建征信体系的主要方式。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现代社会结构的渐趋多元,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不少时候,也难以囊括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缺少一个让信用直接等同于财富的信用体系设计。在此方面,或许需要来自商业平台的创新,来补上缺环。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本就少不了商业平台的信用模型补充。
在中国,近些年中国信用文化的训练与养成,其实也一直有来自商业平台的助力。最典型的即是支付宝。它独特的设计让中国的信用体系触及到了广泛社会最微小的“颗粒”,让用户看到了靠信用带来财富的可能,最终在高频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训练诚实信用的习惯,并慢慢形成稳固的信用文化。
比如,2015年,芝麻信用成立,用户凭借信用就可以免押金骑自行车、租车、住酒店,甚至简化签证手续。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租”生活,从房子到车子,从服饰到电脑,只要信用高,就可以做到免押金租用,这也是一种“信用等于财富”。
所以,由民间商业平台助推的信用建设,其实更广泛地应用于公民的日常生活。因为它实用且接地气,所以对用户信用习惯的塑造是润物无声但能量巨大的。它让用户认识到,真的可以通过信用走天下。
马云曾经说过,中国缺乏一个让信用等于财富的信用体系。其实这也道出了信用建设的痛点:都说做人要讲信用,但如果讲信用不能看到切实的利益,单纯说教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让守信的人看到实实在在的财富,逻辑简单直接,必能有力推动信用社会的建立。
那些发生在街头上的无人货柜实验,归还率较几年前大幅上升,是中国信用文化不断提高的结果。不管怎样,我们都得承认,商业平台的信用创新,功不可没。未来,我国信用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或许也要考虑,引入更多民间商业平台,与政府协同合作,提高社会的信用水位。
■时评人 王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