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我国已实现大部分人类居住区的网络全覆盖,但在无人区和偏远地区依然存在无法方便地使用网络的情况,而全国范围内也有部分地区还不能享受畅通的网络信号。基于互联网战略需求,美国Space X公司提出了星链计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鸿雁星座计划,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则给出了虹云工程计划,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发射太空低轨星座卫星实现自上而下的网络覆盖,被称作“太空互联网”或“卫星宽带”。
据外媒报道,美国东部时间5月23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Complex 40发射台,60颗星链随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拉开了低轨星座卫星组网序幕。而早在2018年2月,美国Space X就在一次常规发射任务中搭载了2颗试验小卫星,展开对地通信测试。经过紧张的追赶,10个月后,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技术验证星“虹云·武汉号”也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飞向了正确轨道,对计划进行实践验证;同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将首颗鸿雁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由此看来,在太空互联网竞争中,美国占据了先发优势,而中国也不遑多让。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航空科技的发展,早在1994年就有人提出了类似的太空互联网方案,许多公司也在使用距离地面3.5万公里的地球静止通信卫星提供互联网。但我国早期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这项技术的积累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随着北斗系统的成功建设,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打下了基础,“中国速度”再次让世界惊叹不已,中国也有能力构建自己的太空互联网,并且是技术复杂度与实用性更强的低轨星座卫星。
与地球静止通信卫星不同,低轨星座卫星的运行轨道要低得多,通常在离地300-1000公里的高度运行,能够有效较低延时,可以提供的性能大致与地面电缆和光纤网络相当,服务能力则不受地面条件限制。虽然起跑有些许落后,但中国低轨星座卫星完成部署的速度依然可观。中国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小卫星,预计在2022年完成部署;中国鸿雁星座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预计在2023年建成;美国Space X则计划部署11943颗低轨卫星,至少部署800颗后才开展商业服务,而按照其今年发射6次的规划,最早提供商业服务也要到2021年,何时能完成部署尚不可知。
对于中国而言,构建太空互联网主要用以满足中国及国际互联网欠发达地区、规模化用户单元同时共享宽带接入互联网的需求,提供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因此对低轨小卫星的需求较低。而美国目前宽带覆盖率较低,主流电信公司受投入高、回报低等因素,未将高速网络服务覆盖到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因此美国对低轨星座小卫星需求量大,需求急迫。
目前,国际上还有不少国家和许多公司在进行低轨宽带通信系统建设,但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基本实现与国际技术持平,甚至未来有可能像北斗系统一样实现后来者居上,走在世界前列。而随着中国和美国等航天科技强国之间展开竞争与协作,未来所有人都将因此受益,享受到更为便捷的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