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西贝接连推出专属饮品意味什么?餐饮人:懂了

2019-06-05 08:24发布

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餐+饮”模式将在业界刮起一股劲风,这种“吃喝一体”的消费新场景不仅增强品牌效应,满足消费者多元体验需求,而且弥补了餐企经营时段的空白期。

现象 “餐+饮”火了

海底捞

海底捞近期推出了茶饮产品,包括奶茶和果茶。海底捞方面表示,茶饮从北京开始试点,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32个城市的部分门店,这并非海底捞首次推出自有品牌的饮品,去年夏天,海底捞也推出了一款名为“鲜小菌”的自有品牌乳酸菌饮料,定位为“火锅伴饮”。

据消费者在微博晒出的图片显示,奶茶采用的是暖饮纸杯,杯身是海底捞主色调的红色包装。而果茶以百香果为主要原料,采用的是透明塑料杯,可以看到杯子里的水果。


餐企门店兼售自有品牌饮品,海底捞不是第一家,西贝、湊湊火锅、小龙坎其实也已经有所行动。

西贝酸奶屋

2019年5月30日,西贝莜面村旗下新品牌——西贝酸奶屋正式开业,首店选在人流量很高的世贸天阶,酸奶屋主要由酸奶区、饮品点心区和烧烤区这三大区域构成,每个区域又配备吧台椅、卡座沙发、圆桌、方桌等不同样式桌椅。既满足了社交聚会需求,又能供办公人士选择。


呷哺呷哺

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子品牌湊湊,这是一个将新茶饮概念加入到火锅运营中的餐饮品牌,开启“火锅+茶”的餐饮模式。并且湊湊用茶饮弥补了火锅下午三四点的营收空缺。

经过两年的发展,茶饮部分占据湊湊营收的20%,茶饮外卖则占据40%左右。这也就加深了呷哺呷哺创始人对茶饮的重视。

吉野家

吉野家曾试图经营茶饮品牌茶町叮,但发展的并不好。随后吉野家换了一种形式,采取不断推出新的饮料和售卖下午茶的形式,进行销售。

2017年底,吉野家推出冬日热饮,百香青柠苦荞茶、红柚玫瑰乌龙茶等鲜果茶饮,短时间的新品热饮推荐,一时间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

但吉野家并未在茶饮上深度发力,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只能说吉野家通过店内增设自制饮品这一动作,来丰富店内的品类,搭配主营餐进行销售。

小龙坎

去年8月,小龙坎的母公司——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轻饮品牌“龙小茶”,包括奶茶、乳酸菌、鲜果茶、酸梅汤等。

首家龙小茶开在四川成都的春熙路商圈,是一家独立于小龙坎的小型门店。

可以看到,很多餐企早已对“餐+饮”的模式进行涉足、探索,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饮品这一块也确实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营业增长。

数据 1400亿的市场

据欧睿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56.26亿元,随着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数字也将影响到新式茶饮的消费上。

咖啡及其它饮品(包括新式茶饮)的销售额在稳步上升,预计在2021年达到1400亿元以上,2016-2021年复合增长率9.8%,其中其它饮品销售额达780亿元。

50%的利润贡献

英敏特Mintel公司的一份消费者外出就餐报告指出,15%-20%的饮品销售额能为餐厅贡献50%的利润。

分析 餐企为完善自身的发展布局

餐企纷纷涉足“茶饮”市场更多的是在完善自身的发展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餐企纷纷入局饮品界其实是为打造新的赢利点和企业长线发展作出的新尝试。据悉,茶饮产品的高毛利性也是餐饮品牌争相布局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透露,一般的奶茶门店毛利最高可达85%,在使用较优质的原材料时,毛利也可达到70%。那么,对于餐厅来说,“餐+饮”模式就意味着不同时段间的顾客引流,以及“嫁接”高毛利品类后“1+1>2”盈利效果。同时,传统餐企特征明显、翻台率较低、对人工与租金成本较高等特征,茶饮则是一个高坪效、对门店要求较低、且易复制的一个餐饮品类,它无形之中补充了火锅运营的一些短板。

那么,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小龙坎的龙小茶,西贝的酸奶屋,都可以被视为餐企的前瞻性布局。

“餐+饮”模式的三大类型

饮品品牌向“餐”进攻,供应烘焙、西式简餐,领衔新健康美味潮流。

例如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星巴克、瑞幸等品牌,本身在饮品方面占有优势,就针对“餐”部分进行深度挖掘,势要吸引消费者进店买饮料的同时,顺便也把用餐需求给解决了。

饮品品牌向“餐”进攻,供应烘焙、西式简餐,领衔新健康美味潮流。

像海底捞和凑凑火锅茶憩这类比较强势的餐厅品牌,更愿意自己打造契合品牌的饮品。不仅能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品牌年轻化,也能在火爆的新式茶饮市场中分一杯羹。

强强联合,借力发力,餐饮品牌+新茶饮品牌完美融合。

乐乐茶与哥老官的合作,让更多商家看到了“餐+饮”模式的另一种出路。茶饮店与餐厅合作,既能互惠互利,增加品牌曝光率,也减少了消费者特地去购买饮品的时间成本。

做好“餐+饮”非易事

“餐+饮”的模式基本成为餐饮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开始自建或者合作的形式来运营,但真正要做好“餐+饮”并非易事,你真的知道要怎样在门店中加入饮品吗?

首先是供应链升级。仔细观察“餐+饮”的发展便不难发现,很多餐厅对“餐+饮”模式的尝试均来源于其原有供应链上的食材创新。比如,麦当劳打造了咖啡品牌McCafe,椰子鸡餐厅推出了椰汁类饮品,港式茶餐厅推出了鸳鸯奶茶……“餐+饮”模式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餐企能否将饮品供应链有效融合至全有供应链中。

其次是提升品牌认知。在这场“餐+饮”的风潮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吃喝一体化”的更多解读。与正餐一样,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是在口感、食材营养搭配等多维度上实现差异化的产品,比如西贝的沙棘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成为门店的明星产品。

这源于西贝的沙棘汁在符合店内风格的基础之上大花心思,反复为这款饮品投入精力,做到了与市面上其他沙棘汁口感上的独特性,让消费者养成了到西贝家必喝沙棘汁的消费习惯。

所以,尽量研制出独家的、别人无法颠覆或轻易模仿的饮品,就像一个饮品标杆一样,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三是成本预算。相对于推出子品牌或发展子业务,甚至收购成熟的茶饮品牌,更多餐企对于“餐+饮”的尝试始于菜单与档口。毕竟,黄记煌收购许留山,小南国成立米芝莲的实力,不是每一家餐企都有。随着成本增加而加持的风险值,是每一个餐企都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四是饮品定位。无论是运作子品牌,还是增设饮品档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饮品的销售与原品牌均有一定意义上的捆绑。特别是对于特设饮品档口的餐厅来说,饮品的定位事实上餐厅定位的延续。所以,与独立的茶饮品牌稍有不同,“餐+饮”饮品的设计除了需要锁定目标人群,研究当前潮流形态外,还需要结合母品牌的品牌基因。

(记者 程伟 彭宗璐)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986168940369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