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
1. 北斗:国内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迎来布局良机
1.1 卫星导航系统战略意义明显,北斗建设打破 GPS 垄断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及用户段三部分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 3 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其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及用户段三部分:1)空间段:主要由导航卫星组成;2)地面段: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3)用户段:主要由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等组成。
建设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战略意义明显:1)国家安全:卫星导航系统是保障国家安全、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要基础,能够避免在未来的战争中受制于人,同时还具备了反制敌人的手段;2)经济效益: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够省去原先引进国外系统的巨额资金,还能够将本国的系统低价服务国内用户,使更多的行业广泛应用,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将本国的系统投放到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赚取外汇;3)技术储备:科学技术的发展永不止步,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就有了相应的技术储备,或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国 GPS 的垄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在 2000 年开始启动,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打破了美国 GPS 系统垄断的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1.2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系统后来居上
目前,比较完善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有四大系统,仅GPS 及GLONASS完成全球组网,四大系统内呈现出多方竞争的局面:
1)美国 GPS:1994 年完成全球组网,高达 98%的全球覆盖率。GPS 始于 1958 年,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军事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到 1994 年,全球覆盖率高达 98%的 24 颗 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同时,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军民用户市场需求,美国实施 GPS 现代化计划,加强GPS对美军现代化战争中的支撑,继续保持其在全球民用导航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2)俄罗斯 GLONASS:前苏联于 1995 年完成组网,2010 年正常运行。GLONASS最早由苏联于 1976 年启动,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并与 1995 年完成组网,由 24颗卫星组成,原理和方案都与 GPS 类似。2007 年开始运营,当时的服务范围仅为俄罗斯境内,至 2009 年,拓展至全球。由于 GLONASS 一开始就没有加 SA 干扰,其民用精度优于 GPS。但其应用普及远不及 GPS,这主要是俄罗斯没有开发民用市场。
3)欧盟 Galileo:欧盟于 1999 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计划,现已基本实现全球信号覆盖。欧盟于 2001 年 3 月启动 Galileo 的卫星信息系统研发方案,主要是由三十颗卫星共同组合而成。2012 年 10 月,欧洲成功的发射了伽利略导航卫星,建立起相应的卫星网络,目前,伽利略导航系统已基本实现全球信号覆盖,预定于 2020 年实现全部卫星组网。
4)中国北斗:国内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预计 2020 年完成全球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 1994 年开始研发, 北斗系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 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解决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无问题;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 年形成区域覆盖能力;第三步,2020 年左右,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号和二号系统已经顺利完成组网,北斗三号完成基本系统建设,提供全球服务,定位精度 3.6 米。未来还将提供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索救援、精密定位等新服务,并向全球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
北斗系统具有短报文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功能,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后来者居上。
一是短报文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RDSS)与卫星无线电导航(RNSS)集成体制,既能像 GPS、GLONASS、GALILEO 系统一样,为用户提供卫星无线电导航服务,又具有位置报告及短报文通信功能, 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系统特有的功能。短报文是指卫星定位终端和北斗卫星或北斗地面服务站之间能够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而 GPS 只能单向传递。短报文意味着信息传递的效率更高,比如在普通移动通讯信号不能覆盖的情况下,北斗终端就可以通过短报文进行紧急通讯。
二是高精度定位: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北斗系统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在形式上做到兼容、互操作其他导航系统,以提高服务精度。同时,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2018 年 12 月 27 日,北斗系统提供全球服务,全球定位精度达 3.6米,亚太区域定位精度达 2.6米。
1.3 北斗 2020 年将完成组网,卫星密集发射或带来投资机会
北斗系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 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解决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无问题;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 年形成区域覆盖能力;第三步,2020 年左右,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号和二号系统已经顺利完成组网。
1)2000 年-2003 年,北斗一号系统(3 颗卫星)已经建成,向中国提供服务。1994年,我国正式立项开始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研制,“北斗一号”系统是由 3颗导航定位卫星组成的,前两颗发射于 2000 年,第 3 颗发射于 2003 年。北斗一号的服务区域在东经 70-140 度之间、北纬 5-55 度之间,定位精度优于 20 米。北斗一号的建成解决了当时的国家对 PNT 服务的急需,它不仅可以定位授时,还可以进行短报文通信,为发展后续的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2)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16 颗卫星),建设完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04 年我国启动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由 16 颗卫星组成,2007 年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2012 年发射的第 16 颗卫星发射成功,与先期发射的15颗卫星实现组网,从而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北斗二号”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它克服了“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提供海、陆、空全方位的全球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除了还不能达到全球覆盖,从性能方面讲已经与美国 GPS 不相上下,甚至在互动性上优于 GPS。
3)2020 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35 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的建设自 2016 年 9 月正式启动;2017 年 11 月,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
球组网的新时代;2018 年通过 10 箭 19 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基本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需求;2019 年,计划发射 8-10 颗卫星;到 2020 年,将完成 35 颗“北斗三号”卫星的组网,向全球提供相关服务,包括自主导航、定位、授时、局部地区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功能。届时北斗系统精度将进一步提升,且北斗特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容量提升 10 倍,单次报文长度 1000个汉字。
北斗卫星密集发射,拉动产业投资机会。“北斗三号”计划发射 35 颗卫星实现全球组网,截止 2019 年 5 月 17 日,“北斗三号”计划已累计发射 22 颗卫星,仍有 13 颗卫星尚待发布。据新华网报道,2019 年 5 月 22 日,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会上透露:“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8 颗北斗三号卫星,明年计划再发射 2-4 颗北斗三号卫星,至 2020 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我们分析认为,随着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上游产品配套需求及下游场景应用领域将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带来行业整体需求持续扩大,北斗产业迎来布局良机。
2. 北斗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2025年市场或超 250亿
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的是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和授时功能。北斗导航系统是武器装备效能的“倍增器”和信息化战争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军事行动、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也是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军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九大中明确军工电子信息化建设目标。2020 年北斗组网完毕后,我国将形成以北斗导航为纽带,以各个作战单元为节点,构建完成完善的作战体系,将能大幅提升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利于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提速。预计 2025 年我国军用北斗导航市场规模有望超 250 亿元。
2.1 卫星导航系统是武器平台效能及作战能力提升的倍增器
卫星导航系统是武器平台效能及作战能力提升的倍增器。 目前,卫星导航系统以其高精度、全天候、大范围、多用途等特点,成为陆、海、空、天领域物体定位、导航、授时的首选手段,对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以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武器平台效能及作战能力提升的倍增器。
1)位置:为单兵和武器平台精确定位提供有效手段,增长武器装备效能。现代战争参战人员多、作战范围大、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求能够对作战单元进行准确定位。卫星导航系统即使在沙尘暴或夜间行军等极端条件下也能对单兵和武器平台精准定位,辅助军人寻找目标,从而实现战场态势监视共享;同时,卫星导航的定位功能也可以用在搜救和救援方面,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能迅速搜寻到坠机的飞行员,从而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搜救率。
2)授时:为战场态势同步认知提供前提条件,有利于提高协同作战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间系统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各作战单元使用统一的军用标准时间,可以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为战场态势同步认知提供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精确统一的时间系统,情报融合、目标识别将无法实现。同时,高精度的时间对国防建设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军的武器平台如果利用 GPS 进行时间同步,那么就可能导致战时同步失灵,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因此,国内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统一的时间系统,提高反卫、反导的准确性,做到在战时避免地方干扰和欺骗,保证战时同步,助力联合作战和精确指挥。
3)导航:为武器装备远程精确打击提供导航功能支持。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远程精确打击,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杀手锏”装备。使用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导弹的飞行过程进行全程修正,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武器命中精度和毁伤力之间存在三次方的关系,即当武器命中精度提高 2 倍时,相当于弹头的 TNT 当量提高8 倍。因此,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提高武器平台精确打击能力的关键。对于我国来说,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成到精确打击武器平台中,可以提供自主可靠的精确制导手段,摆脱对 GPS 的依赖,规避风险。
我们分析认为,卫星导航系统的优良性能可以助力军队优化作战行动流程,联接作战力量、指控系统和作战平台,实现作战指令分秒级下达,加速军队指挥控制方式向“一体化”和“扁平化”方向发展。
2.2 北斗三代组网完成在即,或助力国内军工信息化建设提速
北斗三代将于 2020 年组网完成,或助力国内军工信息化建设提速。在十九大报告对于国内信息化建设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要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十九大报告指出“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由此可见,国内军工信息化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2020年,北斗三代将组网完成,我们认为,北斗三代组网完成将显著提升武器装备平台效能,有助于实现各军兵种、装备互联互通的目标,助力国内军工信息化建设提速。
北斗三代建成后,未来国内军用北斗系统或将达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兼具独立性、全球性及攻击性。1)独立性:独立自主的北斗系统能让我国军队摆脱对外国导航系统的依赖,尤其是美国 GPS;2)全球性:北斗从一代发展到三代,涵盖范围从中国、亚太,扩展到全球,2020 年北斗系统将完成组网,其强大的导航能力对于军队的军力投射将大有助益;3)攻击性:由于北斗能够运用在战机、船舰、导弹(包括核弹)等各式攻击性武器上,精准导引能力能让我国军队的战略及战术性武器如虎添翼,让我国的军力态势更具有攻击性与威慑性。
2.3 预计 2025 年国内军用北斗导航市场规模将突破 250 亿
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国防经费总量持续增加,未来有望向装备信息化倾斜,从而保障国内军工信息化建设。2019 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 7.5%,在 GDP 增速下滑大环境下依旧保持 7%以上增速。据《2010 年中国的国防》,我国国防经费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构成,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下,预计我国未来国防预算结构性支出有望向装备采购费用持续倾斜,以加速我国武器装备尤其是军工电子信息化建设进程。
对标美国军用 GPS投入军费占比,预计 2025 年我国军用北斗导航市场规模有望超250 亿元。我国国防预算从 2004 年的 2117 亿元增长值 2019 年的 11898.7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2.20%,2017 年-2019 年年均增长率为 7.63%,我们假设未来将保持 7%的增速,2025 年我国国防预算将达 17856.82 亿元。另外,根据环球网报道的《北斗导航军用市场将爆发》一文中报道,美国军用 GPS 投入占整个军费开支比重约 1.5%。若中国军用北斗的投入占整个国防预算的开支也是 1.5%,预计 2025 年国内军用北斗导航市场规模将突破 267.85亿元。
3. 北斗民用市场爆发在即,预计 2020 年产值超三千亿
北斗系统主要有行业市场、大众市场及特殊市场三大应用市场。1)行业市场: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电力应用及农业等行业,目前行业市场处于规模化应用发展期,未来增长速度有望加快;2)大众市场: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及可穿戴设备等市场,大众市场处于标配化应用启动期,未来增长潜力巨大;3)特殊市场:主要包括公安、防灾减灾等市场,特殊市场处于维持稳定增长期,仍是北斗行业需求扩张的重要领域之一。
预计 2020 年北斗系统将拉动超过 3000 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据人民网报道,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年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在 2018 年已超过 3000 亿元,2020 年将超过 4000 亿元,其中,北斗系统将拉动超过3000 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
3.1 行业市场:处于规模化应用发展期,未来增速有望加快
卫星导航行业市场处于规模化应用发展期,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目前,北斗导航的位置、导航及授时功能已经成功应用于车船监管、电力、农业等市场。当前,很多北斗行业细分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成长动力来自国家政策及重点示范项目的推动 ,但随着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市政管理、安全监测、电力等细分领域的稳定增长,更多市场机会将不断涌现,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3.1.1 车船监管:北斗助力信息化和现代化,政策支持应用持续推广
北斗系统助力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和现代化。监控各类车辆合规使用、行使、保障休渔期动态监管、船舶安全行驶和渔业安全生产等,从而能够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和管理效率;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已有超过 617 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56 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 个中心城市 8 万辆公交车,370 艘交通运输公务船舶、近 6 万渔船、3230 座内河导航设施,2960 座海上导航设施安装使用或兼容北斗系统。
政策支持下,北斗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不断扩大。2018年,交通运输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公开版)》提出,要分阶段稳步推动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全覆盖。我们预计,未来在政策支持下,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3.1.2 电力及农业:北斗电力市场稳定增长、农业市场或打造新增长极
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及授时功能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电力方面,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电网时间基准统一、电站环境监测、电力车辆监控等,其中电网时间基准统一等迫切需要高精度北斗服务。电力管理部门通过使用北斗系统的授时功能,实现电力全网时间基准统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截至 2018 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建设完成北斗基准连续运行参考站 200 座、为 23 条国网级重要输电通道提供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形成覆盖重庆、四川、甘肃等 13 省市的 35KV 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
北斗农机应用保持增长,政策助力植保无人机、农机无人驾驶的推广。在农业市场,北斗系统的应用包括:深松整地作业监测、自动导航驾驶作业、远程监控和作业调度安排及无人机植保等方面。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使得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快发展,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收益。但是,目前我国自动驾驶系统在农机上渗透率低于 1%,远远落后于美国 40%的渗透水平,具有明显的增量空间。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实施,卫星导航高精度产品价格的下降,农业人力成本的提升、对农机更高效率使用的追求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北斗农业市场的培育期将被很大程度地缩短,农业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已经到来。我们分析认为,未来北斗农业市场有望在北斗前装、存量农机北斗化、智能化远程监控平台和农机共享等方面出现显著的增长点。
3.2 大众市场:处于标配化应用启动期,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大众市场处于标配化应用启动期,车联网、智慧城市及可穿戴设备酝酿千亿级市场。利用北斗定位功能,实现手机导航、路线规划等一系列位置服务功能,使人民生活更加便捷。主要应用于车联网、智慧城市及可穿戴设备等,通过与信息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众多的位置服务功能。我们预计,未来北斗系统的大众市场将随着大众消费的升级,加速标配化的进程,应用于更多的细分市场。
3.2.1 车联网:北斗提供主要技术路线支持,2021 年产值将超百亿
“北斗导航+5G 通信+人工智能”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技术路线。
1)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方面,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是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的关键基础技术,通过多源融合导航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定姿,为自动驾驶提供综合位置姿态传感器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形成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到 2020 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 50%。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2030年中国将有 800 万辆自动驾驶乘用车,与之相关的创收将超过 5000 亿美元,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3)预计 2021 年我国北斗车联网市场产值将超过 80 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在宏观政策、潜在市场、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因素影响下,将保持快速增长。据赛迪顾问发布的《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019)》统计数据,我国车联网产值从 2016 年366.4亿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48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5.17%,预计 2021 年国内产联网产值将达到 1150 亿元,2019 年-2021 年复合增长率达 41.54%。2025年前,大部分新车都将联网,同时联网汽车渗透率也将不断提升。同时,由于 2020 年 5G 技术的推广应用、V2X技术发展、用户增值付费提升等因素,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超过 60%。据《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7 年我国北斗车联网的市场渗透率为7.1%,北斗在未来无人驾驶预计将达到 50%的渗透率,若假设北斗车联网的市场渗透率仍达到 7%,我们预计 2021 年我国北斗车联网产值将超过 100亿元。
3.2.2 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年复合增速超 20%,将拉动北斗产值增长
智慧城市是通过交互平台将人、车、物、网络等互联互通,形成有序网络,为智慧服务提供智慧化支持,最终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等进行智慧化运用;在智慧城市行业,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养老、城镇供热、供水排水等方面,国家北斗服务网已经为全国超 300 座城市的各种行业应用提供北斗服务,有效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全面实现北斗的“百城百联百用”。
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规划投资规模有望超过 5000 亿元,从而拉动北斗产值增长。截至 2017 年,我国 100%的副省级城市、87%的地级市,总计有超过 500 个城市正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签约总量超过 4000 个。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 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统计数据,中国智慧城市规划投资规模从 2013 年的 1154 亿元上升至2017 年的 32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9.78%。2015 年-2017 年年均增长率为 26.01%,均高于 20%。因此,我们假设未来智慧城市增速仍能保持 20%的增长速度,则 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规划投资规模将达到 5657亿元,我们预计,随着智慧城市投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北斗市场规模有望随之持续扩张。
3.2.3 穿戴式设备:主力设备标配化,2021 年产值有望超 500亿美元
市场主导企业的穿戴式设备已全面支持北斗系统。1)在穿戴式设备市场,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提供位置服务,使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救治更加及时和精准,为“健康监测”增加了安全砝码;2)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 1.25 亿台,较 2017 年增长 8.5%。同年我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超过 5500 万台,市场规模突破 350 亿,较 2017 年增长 32.5%,中国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智能可穿戴市场。目前,小米、华为等市场主导企业的产品也已全面支持北斗系统,并于 2018 年上市了中国首创的“北斗芯”智能腕式手机;3)2021 年中国穿戴式设备产值有望超 500 亿美元。据艾瑞咨询在《小米公司招股说明书》的统计数据,中国穿戴式设备产值从 2015 年的 28 亿美元上升至 2017 年的 3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41.42%,预计 2021 年产值有望达到 79 亿美元,按照当前最新汇率计算(2019 年6月 2 日,1USD=6.9053CNY),折合人民币 545.52 亿元,2018-2022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7.8%。
3.3 特殊市场:处于维持稳定增长期,仍是行业需求重要领域
特殊市场是国产替代最关键的领域,是北斗应用最快、最稳定的市场之一,处于维持稳定增长期。特殊市场涉及军用、警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是国产替代最关键的领域,北斗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最体现国家意志,因此特殊市场也成为北斗应用最快、最稳定的市场之一。目前北斗相关产品及服务在公安应急通信指挥、防灾减灾等细分市场获得大量部署,未来随着我国对自主可控的要求,反恐、维稳、警卫、安保等大量公安业务对高度敏感性和保密性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特殊市场众多细分领域将处于维持稳定增长期。
3.3.1 公安:预计 2020 年北斗警务车载终端的配备率将达100%
三级北斗公安应用体系已建成,提升了公安实战精准度。 反恐、维稳、警卫、安保等大量公安业务,具有高度敏感性和保密性要求,北斗系统正在成为公安机关提高执法效率、执法水平、执法精准度和应急处突通信能力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保证了数据安全; 在公安系统方面,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公安车辆指挥调度、民警现场执法、应急事件信息传输、公安授时服务等方面。基于北斗的公安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警力资源动态调度、一体化指挥,提高了响应速度与执行效率;
三级北斗公安应用体系已建成,2020年北斗警务车载终端的配备率预计达100%。2018年各地公安机关持续推进北斗的应用工作,已初步建成了全国位置一张图、短信一张网和时间一条线的“部-省-市”三级北斗公安应用体系,形成了纵向扁平化指挥调度和横向跨区域跨警种联动的综合位置应用,超过 11 万台公安专网设备实现了时频统一的服务与监管,提升了公安实战精准度。北斗公安应用使公安出警时间平均缩短近 20%,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总体提升 2 倍。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数据,预计到2020 年,北斗警务车载终端的配备率达100%,北斗单兵装备的配备率将达到80%,市场前景广阔。
3.3.2 防灾减灾:初步建立全国业务体系,预计市场规模将达 75亿
防灾减灾是北斗较为突出的应用之一,基于北斗减灾业务系统的全国防灾减灾业务体
系已初步建立。1)在防灾减灾方面,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灾情上报、灾害预警、救灾指挥、灾情通信、楼宇桥梁水库等监测等方面。通过北斗系统的短报文与位置报告功能,实现灾害预警速报、救灾指挥调度、快速应急通信等,可极大提高灾害应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2)当前已初步建立基于北斗减灾业务系统的全国防灾减灾业务体系。据《2019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数据,2018 年北斗综合减灾救灾应用系统已在国内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模化建设应用,部署建成 10个省级北斗综合减灾应用分节点平台、装备部署了4.5 万台北斗减灾信息专用终端,初步建立了基于北斗减灾业务系统的全国防灾减灾业务体系。
预计未来北斗高精度监控预警系统及终端市场总规模月 75亿元左右。北斗高精度连续监测建筑物、桥梁情况,及时预警以降低重大事故的发生。利用北斗高精度自动化连续监测技术,结合建筑领域相关传感器,建立一套高效率、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城乡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提供预警和有力的决策支持;4)防灾减灾领域未来将产生几十亿的市场规模。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数据,全国目前有 75 万名灾情信息员,若按照未来人手一部北斗减灾信息专用终端及配套系统估算,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可达 75亿元左右。
4. 北斗产业链由三段组成,用户段市场化特征明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大部分组成,导航用户段又可以细分为上中下游产业:1)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基础部件作为自主可控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2)中游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是产业发展的重点;3)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
卫星导航产业链中的中间段及地面段两个环节,是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投资完成,而导航用户段产业链环节,主要通过市场运作来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保持在 14000 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 50 万。截至 2018 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 51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 10.74%。空间段由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主抓,地面段的研制生产以中电科集团等为主导,用户段的产品及系统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军工集团下属公司、地方国企参军公司及较多民参军企业。
4.1 空间段:组网建设即将完成,预计还将发射 10 颗左右卫星
空间段主要包括卫星研制及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5 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 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 58.75 度、80 度、110.5 度、140度和 160 度。非静止轨道卫星由 27 颗中圆轨道(MEO)卫星和 3 颗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
北斗空间段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院所主抓,2020 年组网建设即将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与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抓总研制生产,卫星均采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依据航天科技集团 2018 年 12 月《航天科技集团助力中国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报道,“根据计划,2019~2020 年,我国还将发射 11 颗北斗三号卫星和 1 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完成后续星座组网,提供世界一流卫星导航服务”。
4.2 地面段:地面站系统建设调试进度加速,海外地基增强站建设铺开
地面段主要是为追踪及控制北斗导航卫星的运转而设立,由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组成。1)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个监测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完成任务规划与调度,实现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2)注入站主要任务是在主控站的统一调度下,完成卫星导航电文、差分完好性信息注入和有效载荷的控制管理;3)监测站接收导航卫星信号,发送给主控站,实现对卫星的跟踪、监测,为卫星轨道确定和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北斗三号基本导航系统建成在即,与之对应的地面站建设也已进入了冲刺阶段。2018年 11 月初,刚完成硬件建设不久的西南站北斗三号地面站系统就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网联调和试运行工作,取得了系统建成十天既投入运行的新纪录。目前,中国电科旗下 20 所、39 所及 54 所,已经布局了 20 余个监测站,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化布局提供坚实的工程和技术保障。
国内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本建成,提供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定位精度。1)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系统的地面基础设施,由地面基准站接收北斗卫星信号,传输至数据综合处理系统,消除卫星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折射等影响后产生修正信号,通过卫星、数字广播、移动通信等方式实时播发;2)由于导航卫星信号会因受设备、电离层等干扰产生误差,不能完全满足未来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还需要增强系统配合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一套可以使北斗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的系统,2018 年 5 月 23 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研制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度时空信息增强服务通过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应用,助力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进入增强时代。
2020 年前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东盟地区全覆盖。海外北斗地基增强站建设方面,以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少数几个企业积极践行“北斗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北斗基础设施建设。2014 年 6 月 18 日,光谷北斗首批 3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站在泰国成功运营;2016 年前,在泰国的基站增加至 220 座,覆盖泰国全境;预计2020 年前,东盟十国建设基站至少1000座,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东盟地区全覆盖。
4.3 用户段:北斗各产业链环节提升明显,将迎来快速发展
北斗系统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用户段又可以细分为上中下游产业:1)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基础部件作为自主可控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2)中游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是产业发展的重点;3)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并且,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天线、GIS、板卡、地图、模拟源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中游的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品类已初具规模;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
2018 年各产业链各环节产值较 2017 年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下游产值增长最快。1)上游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为 10.9%,其中,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等环节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4.4%、2.1%和 4.4%;2)中游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为 47.5%,其中,终端集成环节的产值占比为 34.6%,系统集成环节的占比为 12.9%;3)下游产值占比增长较快,随着产业链的成熟,终端集成环节竞争加剧,使附加值降低,而下游的运维服务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广且对接方式简易,这促使终端提供商向运维服务商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下游运维服务环节的快速成长,其产值在 2018 年总产值中占比为 41.6%。
(一)上游基础产品:北斗系统应用的基础,国内自主研发产品已规模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模块、板卡及天线等基础产品,是北斗系统应用的基础。通过卫星导航专项的集智攻关,我国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的自主可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北斗基础产品的嵌入式、融合性应用逐步加强,产生了显著的融合效益。
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天线、GIS、板卡、地图、模拟源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8 年国产北斗双频 SOC 芯片及国产五模四合一北斗三代芯片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入导航芯片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突破 7000 万片,性能价格比肩国际水平,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也分别占国内市场的 30%和 90%。
(二)中游:终端产品迈向“标配化”发展新阶段,市场内竞争激烈
终端产品迈向“标配化”发展新阶段。终端产品种类较多,可分为专业和大众两大领域。专业领域包括高精度测量、GIS 数据采集、车辆调度终端等,大众消费领域主要有便携式自动导航系统(PND)、车载导航设备等。在军用方面,国产北斗二代军用终端定位精度已可达可达厘米级,在民用方面,北斗三代终端量产后有望逐步渗透卫星导航市场,实现导航自主可控。
北斗应用正在诸多领域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中游的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品类已初具规模。截至 2018 年底,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已累计超过 8000 万台/套,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接近 7 亿台/套(含智能手机)。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 5.3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 3.9 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 400 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 450 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在 500万台左右,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突破 16 万台(套)。
终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便携式或专用导航终端领域,民用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市场份额相对分散,军用市场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国内企业具有优势。在车载导航终端领域,前装市场产品附加值高、潜力大,后装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低。
(三)下游: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未来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未来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从北斗产业链来看,下游是基于运营维护服务的各种应用领域。运营维护服务是通过对卫星信号的处理、转化,为终端用户提供综合服务,如实时路况信息、定位、导航及通信等。在政策不断加码及导航需求日益增长的共同推动,下游运维服务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5. 北斗产业链参与标的梳理及投资建议
5.1 依据业务参与方式划分,北斗产业链参与标的主要有三类
经我们梳理,现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的 A 股上市公司约 20 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依托实控人及体系内配套的优势直接参与北斗业务, 如:中国卫星、航天电子、航天电子、海格通信等,该类标的特征为:实控人为军工央企或地方国企,依托为实际控制人单位体系内业务配套的优势,直接参与到北斗业务领域。
第二类是,非军工集团体系内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切入北斗业务, 如:北斗星通、振芯科技、合众思壮、华力创通、耐威科技等,该类标的特征为:技术实力雄厚,不断进行产品研发,依靠技术优势切入北斗业务领域。
第三类是,依托投资并购助力切入北斗业务, 如:中海达等,该类标的特征为:通过收购拥有技术优势的股权,布局北斗产业。
……
温馨提示:如需原文档,可在PC端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本报告。
(报告来源:申万宏源;分析师:韩强/王加煨/李蕾/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