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财经社 刘雪儿
编 | 陈芳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对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来说,今年是他在GGV的第14个年头了。过去20多年的风投经历里,他投资过百度、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小鹏汽车、满帮集团、去哪儿网、途家等企业,也在优酷土豆、携程去哪儿、蘑菇街美丽说合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投资干练不同的是,他本人看起来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不赞同用资本过度鼓吹风口,还保持着关注单位经济模型的朴素投资观。对当下正热的新兴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印度经济型连锁酒店OYO、生鲜电商叮咚买菜,他表示还没有看明白,“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去提高运营效率,对靠补贴拉动的经济模式,我是不太相信”。
对资本效率的关注,源自符绩勋早年对百度的成功投资,这种理念也给他带来一些遗憾,比如京东。而在长久的商战沉浮里,他也变得愈加理性,“光有感觉没用,现实本来就很残酷,好的创业者会理性面对机会,根据挑战作出调整。”
5月29日上午,符绩勋接受了AI财经社在内的几家媒体采访,以下为对话摘要。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
没看明白瑞幸咖啡和OYO
Q:你们投资了Airbnb和途家,如何看待民宿市场的前景和挑战?
A:我们投Airbnb前很早就在观察,最早的时候没看明白,疑惑民宿市场到底有多大,后来看到Airbnb本身的崛起,也看到中国出现这种趋势,商旅出行外的休闲旅行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汉庭、如家这种酒店难以满足需求,这是民宿的机会。
当然,用短租形式去覆盖这种需求,我觉得供给端不是问题,最大问题在需求端。比如去大理和丽江,大家觉得住民宿挺不错,但去其他地方的民宿,大家会觉得有点low,这种消费意识需要时间去改变,民宿市场的服务标准、质量也有提高空间。它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市场需求会伴随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投途家的前提。
Q:在这些挑战下,玩家们如何提高天花板?
A:民宿的竞争者是酒店,越往后发展会趋同,现在万豪等大的酒店集团在整合过程中,也在做非标产品,包括Priceline这种平台也在进入Airbnb所在的非标领域。最近我们把一家做酒店的HotelTonight卖给了Airbnb,因为Airbnb也要布局标准化住宿市场,如果要从300亿美金估值上升到1000亿美金,它一定要扩大市场的空间和用户的选择。
而中国的市场还早,还没到那个体量可以让玩家去整合其他标准化产品,途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目前还是专注做非标的民宿产品就好。
Q:Airbnb宣称说要在今年完成上市,这对行业会有什么影响,途家离上市还有多远?
A:Airbnb是不是今年上市,我现在也说不上来,我估计今年应该不大可能,可能延迟到后年还是什么时候。因为它现在还是专注现有业务的增长,如果上市肯定会有一些标杆性作用,对后面途家上市也有借鉴。而途家现在虽然是个独角兽,但从各个方面看还比较小,我们也不着急让它上市,更重要的是把自身业务做好。
Q:如何看待今年2月,途家集团COO杨昌乐升任CEO,创始人罗军卸任转而负责线下的斯维登酒店?
A:途家原来是个线上线下的联合体,线下会托管一些房子做样本工程,线上做流量生意。到2016年的时候,我们倡导两个生意在切开过程中,需要两个独立的CEO去分别负责,途家创始团队在线下运营上更有经验,那就负责斯维登集团,这时线上就需要更合适的人来引导。
杨昌乐对线上产品运营更为敏感,在去哪儿的时候就管酒店的线上流量,比如怎么去获取流量,怎么保证流量转换效率更高,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后,昌乐也愿意来途家做这样的事情。他比较实在,不跟我说能做的多好,但心里有底,从数据上看,这两年多把途家的亏损降下来不少,增长也在翻倍。
Q:如何看待OYO这种扩张模式?
A:这是一个新的示例,我给你一个酒店管理系统,给你带来订单,还给你一定补贴。但我们到现在还看不清楚这种经济模型是不是见效的,我觉得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包括刚上市的瑞幸咖啡,我也还没有看明白逻辑。
我疑惑的是这种补贴模型怎么挣钱,补贴过程是让用户有个心智,就是对一个多少钱的商品,为什么要付更多钱去买,这有个变化过程。我们现在对整个经济模型还在看,因为整个单位经济偏低,也就是每单生意产生的收益偏低。
Q:你觉得美团会对携程产生威胁吗?
A:我觉得王兴是个战斗力特别强的人,而且他们现有的几个产品的联动性很强,这是他们的优势。它的挑战在于战线特别长,无论是外卖、到店,还是酒店、出行业务,是否有足够强的资本助力帮你完成市场竞争,很难说。我觉得美团现在的压力会更大,毕竟是个上市公司,而且在香港上市,大家还挺看重利润业绩。
(途家民宿)
否认哈啰会步摩拜后尘
Q:你如何看待当下以“买菜”为主的生鲜战?不少玩家会通过蔬菜这种高频低毛利的品类导流,以及配送上采用前置仓模式。
A:我还没有看明白那个经济模式,叮咚买菜补贴还挺厉害的,当然体验也还不错。我认为,不管是社区电商、社交电商,还是生鲜电商,都要回归到具体的单位经济模式,每单毛利扣除配送和补贴后能否挣钱,我挺好奇这个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人养成了不出门,线上买生鲜的习惯,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线上线下是一体化的模式,如果没有这种一体化基础,配送加上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可能是个问题,就是这个经济模型可能不成,这是我的一个感觉,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Q:对这种暂且看不明白的模型,你是先投小部分探探底,还是等看明白了再投?
A:我没出手。你看当年我们投单车时,最早看的是OFO和摩拜,哈啰我们半年后才投的,为什么半年?因为杨磊(哈啰出行创始人)证明给我看模型要怎么走通。他在杭州和福州做了两个模板工程,告诉我怎么提高他们的运营效率,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判断模型成立。这背后不是靠补贴,而是用户心智能调整过来,能接受一定的消费价格,养成这种消费习惯。
心智改变很难,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去提高运营效率,对靠补贴拉动的经济模式,我是不太相信。
Q:哈啰出行近来从两轮转型四轮,这是背靠阿里下和美团抗衡的举动吗?
A:我觉得它的主业还是两轮,不是四轮。如今它做网约车、顺风车,只是打开一个路口,因为有每天有好几千万单,背后的高频用户很多,做这样的业务延伸是比较自然的,是一个从高频到低频的流量变现。说到真正意义上去做四轮,我觉得远没到那个阶段。
Q:有人质疑共享单车是个伪命题,哈啰可能步摩拜的后尘被收购,成为阿里对抗美团的出行工具,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A:我觉得这个假设是不对的,大家对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OFO和摩拜争霸的时代,当时有很多无谓投放和浪费,车的质量也有很大问题,单位经济运营效率也不高,这是他们的问题。
但是,哈啰从单位经济模型看,在很多城市可以挣钱。另外,从基础单车到助力车,再到电动车,哈啰一直在延伸里程数,从3-5公里到现在的十几公里,它的半径越来越大,覆盖面会越来越广,我觉得还是有空间的。
Q:既然之前的经济模型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哈啰还会不断上提价格?
A: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之前过度补贴,过度免费,所以现在还需要调整价格。一直亏钱做生意是很难持续的,随着价格调整可以带来一定的利润比,这对哈啰来说当然是增效了。而且后续也可以投资到技术产品上,把车做的更好,服务更好。如果公司一味靠补贴,没有投入,车做得不好,运营体验也不好,就无法形成一种正循环。
(哈啰单车)
错过京东头条成遗憾
Q:有投资人比较擅长烧钱迅速占市场,再上市套现离场,你怎么看这种做法?
A:我不会用资本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想成就的企业是能够做很长时间的,它的业务模型是成立的,不会跳水,不会变零。早期项目会有化整为零的风险,毕竟市场变化很大,但我投后期项目的时候,至少对它的模型是有一定把握的,项目成功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Q:这么说你是偏谨慎型的投资人?
A:我会偏谨慎多一些,但也有两面性。既然是做VC的,就要敢去设想一个未来,敢赌未来,尤其在早期项目中更多是赌人,他要做的业务与这个人、他的基因、经验、背景是否匹配。我也会设想一些落地实施,还有效益上的问题,经济模型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是否成正比。
Q:比较看重经济模型的资本效率,是否会错过一些好项目?
A:会有,2000年我投了百度1000万美金,百度就盈利了,这让我觉得资本效率特别重要,但也因为价格我错过了机会。2008年,徐新给我介绍京东,我感动了半天,结果没投。为什么?刘强东说需要3000万美金,我问能花多久,他说一年。当时还有金融风暴,我对资本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花钱要花得有效。
也会因为其他原因错过好项目,比如对头条就比较遗憾。做B轮时和张一鸣沟通比较多,也拿到很多数据来研究,但还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当时问周边人谁用头条,结果只有公司的两个司机,2013年头条上很多是八卦,当时觉得使用人群有限,市场空间恐怕不大。现在看来,中国更多人群是在三四线城市,是我触达不到的人群。还有一点我觉得没抓好的是,张一鸣身上的创新能力,比如他在短视频产品孵化上采用赛马机制,这种管理上的突破很难得,也是我没有预期到的。
做VC没有失败或遗憾的案例,意味着承担的风险不够。有时候我们也会从失败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些投资逻辑和观点,跟着市场变化而变化。
Q:你经手了多起并购案例,比如优酷土豆、携程去哪儿、蘑菇街美丽说等,如何看待这种商业竞合关系?
A:竞争会带来一定挑战,比如网约车市场的补贴,视频内容的价格上涨等,最终还要回到一个单位经济模型中来看,做每一单生意是否有毛利,不挣钱的生意没法持续。
如果你没有缘由就排到第二、第三上去了,我觉得在一个合适的时机点,需要认真考虑下自己的定位,是否在内耗,如果大家持续消耗和浪费资源,只会让市场更差。
优酷土豆合并前,土豆账上的钱不能烧很久,我对王微(土豆创始人)说,你离失败,可能就几个月时间,可能要达到最后一分钟,你的价值就没了,再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价值。我觉得不管是谁,都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有感觉是没用的,现实本来就很残酷,好的创业者会理性地面对这次机会,根据挑战做出调整。
Q:今年以来看的项目里,有发现一些前景好的领域吗?
A:目前大家都在关注政治、经济局势,比如中美关系和贸易带来的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里往往蕴含一些机会点,比如芯片领域。从更大的主题看,我们看到很多项目都有基本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来自智能+机器人,它一定是未来改变效率的最好的方式。从最近的行业看,to C可能会少一些,to B会多一些,比如帮助企业怎么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