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周观 VIEWS
本报记者 金晓宇
野蛮生长之后的轰然溃败,似乎是中国共享出行市场里诸多玩家难逃的“命数”。从星光破碎的共享单车,到卷款跑路的共享汽车,再到始终亏钱的网约车,劫复一劫,如同一条怎么摸着石头都渡不过去的河。
尽管如此,在竞争与合作交织的漩涡中,依然不断地有人进入,也不断地有人退出,来来往往,似乎从不缺乏热闹。但在这场风险巨大的赌注中,谁都不知道,共享汽车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
car2go退出中国令业内震惊
日前,有媒体曝出,戴姆勒旗下知名的汽车共享平台——即行car2go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给本身就扑朔迷离的共享汽车行业,又增加了一丝悲观的情绪。
作为戴姆勒公司从传统豪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布局,即行car2go项目在整个汽车行业里都算得上开路的先驱。早在2008年,其便首次推出,并在随后扩张至了全球近30个城市。2016年4月,即行car2go项目正式进入中国,重庆也成为了该服务在亚洲的首个试点城市。人们可以通过App便捷地租用smart fortwo汽车,并能以分钟计费,奠定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分时租赁消费形态的最初认知。
然而,短短三年的时间,即行car2go就因为运营成本高企、管理团队变动频繁、选择车型局限、市场水土不服等诸多原因,最终选择了撤退。
“在今年6月30日后,即行car2go项目将在重庆彻底停止运营。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处理注册用户退还押金的事宜,并通过App弹窗的方式主动告知和引导。”记者从官方确认。
在即行car2go退出中国后,戴姆勒在华的共享出行布局将转向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吉利的深度合作,以此来平摊成本,共担风险。去年10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共同进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市场。今年5月,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并定名为蔚星科技有限公司。未来,包括奔驰S级、E级和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奔驰V级豪华多功能车和吉利旗下高端豪华纯电动车型等将投入运营。
在国际市场上,戴姆勒也战略性地转向了与竞争对手宝马联手。同样,去年3月,宝马与戴姆勒宣布合作并组建新合资公司,新公司将整合宝马旗下DriveNow与戴姆勒旗下即行car2go。可见,共享出行粗放竞争、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用户体验不佳成阻碍共享汽车发展掣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无疑,它也将成为全球最大出行服务市场。既然市场潜力如此巨大,那为什么共享汽车却一直难以打开消费者的心扉呢?
国际知名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日前发布了“2019年中国消费者共享汽车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户体验不佳恰恰是目前阻碍消费者继续使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受访消费者对分时租赁服务的前四大顾虑分别是:交通事故理赔处理(48%)、车内环境脏乱差(43%)、充电桩少(43%)、网点少(41%)和车辆定位不准/找车困难(41%)。其中,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在意交通事故理赔处理和车内环境脏乱差问题。
“共享出行的用户体验需求,包含了便捷、价格、安全等方面,而汽车品牌的重要性被弱化。这一发现表明,在未来出行服务的战场上,汽车品牌本身并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流量,所有的出行服务运营竞争对手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监裴林说。
调查中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当前用户对于任何出行服务品牌都处于“尝鲜期”,并没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用户更关心的是有没有优惠活动和更低的价格。即使是在“经过激烈厮杀、滴滴一统江湖”的网约车市场,用户经也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优惠多或者红包送了”等等,而且一旦有新的品牌进入市场开展促销活动,一些用户依然会转向。出行服务领域目前还并没有像其他服务行业(比如酒店)那样建立起自己的忠实用户群体和会员发展计划。这说明,在体验经济时代里,市场是挑剔的,也是公平的。
共享汽车盈利模式存疑
此前,我们曾报道过,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分时租赁,当前共享汽车的不同细分业态,都缺乏成熟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致于难逃盈利的“魔咒”。
作为中国共享出行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滴滴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和巨量的营业流水,但即便如此,从成立至今的六年时间里,其亦未能摆脱亏损的命运。滴滴的无奈其实也折射了全球网约车行业的“怪象”——在风口上泡沫式地高速增长,但却几乎不盈利。包括行业鼻祖Uber和Lyft等明星企业在内,不管企业的规模与流量有多大,统统都在亏损。
“无论是网约车、微移动,还是分时租赁,不同公司在过去几年里试水过的所有领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全不盈利,也没有人知道如何从中挣钱。”市场咨询机构Navigant的高级分析师山姆·阿贝萨米德(Sam Abuelsamid)指出。
虽然市场依然迷雾重重,也有诸多的开路者半途夭折,但面对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新进入者依旧络绎不绝。此前,奥迪旗下的“Audi on demand 移动出行”服务就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并率先在北京运行。而宝马也在成都地区率先推出了ReachNow即时出行服务,并与中国本土的分时租赁品牌EVCard展开合作。此外,造车新品牌小鹏、威马、新特等也纷纷布局并切入网约车或分时租赁领域。
不知道,这些前赴后继的尝试与努力,能否帮助整个行业找到通关的“密匙”,并将共享出行引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END----------------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现已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