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其渗透的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而医疗行业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渗透的行业之一,在我国发展得较为迅速,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医疗数据,单单是医疗行业的下游患者数据就难计其数,并且伴随着我国大数据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医疗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医疗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得较快,但是真正走进商业模式的企业仍旧占极少部分,尤其对于近几年呈井喷式涌现的初创企业来说,商业模式的具体落地前景仍旧模糊。然而结合近几年行业的投融资热度情况来看,资本方依旧对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充满信心。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初创企业涌现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与广泛,它正在为农业、医疗、教育、能源、国防等诸多领域提供大量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日渐升高,发展速度迅猛,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战略布局重点。
对中国而言,在政策方面,自2015年以来,中国各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近20项相关政策,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标准监管、行业融合等方面做出了相关指导。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智能医疗,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
在国家政策层面推动行业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医疗AI初创企业开始涌现。目前这些医疗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业务主要分布在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医院管理、手术替代等领域。其中,有61%的医疗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业务主要布局在辅助诊断领域,而具体业务又多以影像学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语音识别为主,这主要和人工智能领域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技术较为成熟有关;布局医院管理领域的初创企业占比为15%;排在第三位的应用领域为健康管理,占比为14%。
极少数企业走进商业模式,但资本方依旧对行业充满信心
医疗人工智能在经历过火热的发展之后,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期。目前,虽然绝大多数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未实现盈利,且产品大多还在医院进行试验,但其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仍旧可以实现一定的付费收入。
综合来看,目前在中国从事医疗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创业公司、互联网平台、传统医疗相关企业。实际上,由于三者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不同,其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
从盈利模式看,医疗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多种多样,比如与医院进行合作提供医院管理、辅助诊疗等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附加服务,与体检机构提供健康管理、用户管理等服务。但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种商业模式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难题就是落地。
即使目前真正走进商业模式的企业并不多,但行业内相关资本方对医疗人工智能依旧充满信心,这一信心具体体现在近几年行业内的投融资热潮中。根据统计,2013-2018年我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融资规模总体上升。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共有39家企业披露完成融资,其中18家企业披露融资情况,投融资次数达到39次,融资金额合计为26.2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