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亿通行App扫码进出站”是在北京地铁站最常听到的一句广播。“扫码进站、扫码出站”已逐渐成为人们乘坐地铁出行的常态,作为全国客流量最大的两个地铁站,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均有各自的出行App:亿通行App和Metro大都会App。
我们知道的是使用这些出行App可以通过银联、支付宝、微信及相应银行卡进行支付,也可通过App购买各种优惠券等,不知道的是推出这些出行App的机构又有何背景?为何会上线各种金融及生活服务?未来还会有哪些新产品出现?
一、巨头抢滩,新公司诞生
公共交通是典型的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交通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客运总量高达1262亿人次,其中,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697亿人次,轨道交通客运量为213亿人次。公共交通出行被视为移动支付的“最后战场”,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纷纷布局公共交通领域。
银联是公共交通领域最早的进军者,2011年,银联便开始拓展公共金融IC卡的电子现金应用。2015年,随着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业务以及云闪付产品的上线,银联开始探索“云闪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并于2016年推出延迟联机交易ODA应用和二维码应用,目前,银联可提供金融IC卡、手机Pay、银联二维码等不同支付方式。截至3月底,银联移动支付已覆盖全国逾700城市和县区公交、22城地铁。
支付宝作为公共交通二维码支付的开拓者,2016年初将二维码支付引入杭州公交,2017年马云在上海地铁见证了语音购票、刷脸进站和智能客流分析等多项技术的应用,截至2019年2月份,支付宝乘车码已覆盖全国120多个城市。
微信作为公共交通支付领域的后来者,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乘车码服务。2017年,马化腾在合肥推广腾讯乘车码时曾表示,乘车码所覆盖的公共交通更系统,是下一个高频、高粘度、低额度的交易场景。根据艾瑞数据,2019年3月份,腾讯乘车码的综合指数为826,在旅游出行类小程序中位列第四,仅次于同程艺龙、摩拜和携程,该指数为活跃设备数、成长趋势、稳定性等多个指标的聚合结果,指数越高,综合影响力越大。
在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三大巨头抢滩公共交通出行的背后,我们难以忽视的一个主体就地铁公司,它们正和支付巨头共同瓜分公共交通移动支付红利。这些地铁公司成立公司,推出了自己的App,支付平台只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真正的用户掌握在它们手中。通过零壹财经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8个城市推出了地铁出行App,而开发这些出行App的多是各地的地铁公司。
表1全国推出地铁出行App城市不完全统计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企查查、公开资料
亿通行App和Metro大都会App显然已成为地铁出行App的两大巨头,它们除在本地上线外,还扩大了覆盖城市。而且在客流量上,北京和上海是全国轨道交通客流量最大的两座城市,根据交通部数据,截至3月份,北京轨道交通客流量累计达9亿人次,上海轨道交通客流量累计达8.9亿人次,位居全国轨道交通客流量前两位。
亿通行App由北京如易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如易行)于2017年8月推出,如易行致力于为国内公共交通出行领域提供出行+生活消费场景服务解决方案。企查查数据显示,如易行由工商银行、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等控股。截至4月份,易通行累计注册用户超1340万,累计使用量达4.2亿人次,二维码乘车最高日进站量达214.81万人次(2019年4月19日)。
图1:如易行股东结构
资料来源:企查查
如出一辙,2017年6月,上海都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都畅数字)推出Metro大都会App,都畅数字由上海申通地铁持股约55%。但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金服也是都畅数字的股东,持股45%。都畅数字以为市民提供地铁+生活的全链路服务的产品为发展愿景。
图2:都畅数字股东结构
资料来源:企查查
二、监管加持,业务拓展
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三大巨头在公共交通移动支付领域的抢夺促使了地铁公司成立公司,推出出行App,发展二维码支付,而政府的支持和监管的统一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公司业务的拓展。
2018年2月,针对新支付技术,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一卡通二维码支付技术规范》,基于这项标准,能有效解决目前交通一卡通二维码支付不兼容问题,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互联互通应用。2019年3月1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出席某次活动时表示,今年的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已确定将交通领域作为重点场景来抓,以移动支付助力交通领域降低社会成本、保障资金安全、提升出行体验。
如今,亿通行App和Metro大都会App在支付方式、覆盖城市、上线功能上纷纷大展身手。
截至目前,亿通行App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工行卡和招商卡五种支付方式;Metro大都会App可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邮储卡、江苏银行卡、上海农商卡、建行卡、厦门国际银行卡和交行卡等方式进行支付。
在覆盖城市上,亿通行App可在北京和大连两座城市使用;Metro大都会App在城市覆盖范围则更大,可在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和合肥城轨使用。
随着亿通行App和Metro大都会App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覆盖城市的扩大化,他们积累的用户流量越来越来多,而通过进一步搜集客流状态等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便可拓展新的业务。
蚂蚁金服相关人士曾表示对于不同乘车习惯的乘客,公交公司可以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给予不同的优惠。这些优惠,还可成为公交地铁公司的“广告位”,对外招商。互联网化、个性化的运营服务,能让参与各方有更多“赚钱”的可能性,商业化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亿通行App和京东、支付宝等合作推出了会员专享乘车优惠,包括周卡、月卡等,上线积分兑换(100积分=1元)。除此之外,亿通行App还与饿了么、网易考拉、腾讯视频、爱奇艺、喜马拉雅、花加等平台合作推出优惠券,并上线一些热门游戏。亿通行App还根据用户位置信息推送各个商家的食品优惠券。
同样,Metro大都会App也与接入的支付机构合作推出优惠乘车活动。但与亿通行App不同的是,它并未与各个平台合作推出优惠券,而是根据用户位置信息,推送不同平台的信息,涵盖文化、饮食、娱乐等不同领域。
可以看出,亿通行App和Metro大都会App均已由出行App转向出行+生活消费场景服务App,而这一发展路径也与它们各自的发展愿景一致。
三、积累流量,新模式出现
观察如易行和都畅数字的发展路径,从公共交通出行领域拓展到公共交通出行+生活消费场景服务领域也许并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回顾滴滴的发展轨迹,作为一家移动出行平台,它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了金融领域,推出滴滴车险,并控股重庆西岸小额贷款公司。
与出租汽车相比,轨道交通处于垄断地位,用户使用更加高频,更容易积累流量。根据交通部2018年数据,北京出租汽车客运量约为3.4亿人次,轨道交通客运量为38亿人次;上海出租汽车客运量为6.4亿人次,而轨道交通客运量为37亿人次。
通过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如易行和都畅数字积累的用户流量越来越多,利用这些用户数据又可创造新的的商业模式。据相关人士表示,支付平台掌握的只是用户的消费数据,真正的用户流量仍掌握在这些交通公司手中。
近日,亿通行App已上线小金库,通过百信银行为用户提供“智慧存”金融产品,“智慧存”是百信银行的一款定期存款产品,用户开通会员后即可使用这一金融产品,但亿通行App的会员卡显示由百信电子卡作为服务支持,零壹财经向亿通行App官方求证,对方表示开通会员后即拥有了百信银行的电子账户。亿通行App已由生活服务场景服务开拓到提供金融产品。
都畅数字的网站也推出了开放平台,由于目前仍处于招商阶段,只显示是全网服务平台。但不容忽视的是,都畅数字背后有蚂蚁金服持股45%,在今年的一次会议上,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他们利用支付数据,帮助杭州公交线路进行优化的情况,他表示移动支付为更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起点,从解决硬币烦恼到线网优化、智能调度、定制公交……目的是要从解决局部问题到解决系统问题,逐步打造完整生态体系。
未来,如易行和都畅数字会走向何方?或许一切都将变得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