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支笔支撑了8年的三星Note:唯一模仿不了的经典之作

2019-05-15 17:11发布

文/优麦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 :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01

三星手机作为全球手机大厂,也是安卓系统的标杆品牌,目前,面对咄咄逼人的华为手机,三星能不能保住全球安卓手机占有第一的地位还不好说,但对于三星这个品牌,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三星手机的拥护者,这个三星族群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星粉”。

三星手机的设计一直秉承以往的传统,在刘海屏泛滥的时代,仍然坚守屏幕的完整性,就算是新机型S10+,也是在屏幕右上方开了两个小洞,这对三星而言,也是比较激进的设计了。

即使这样,集保守与时尚,高配与简洁于一体的三星手机,也仍然在探索更好的应对竞争的方式。

三星手机主要靠两个机型维持市场地位,一是S系列,二是NOTE系列。这也是三星最成功的两个系列。在模仿成风的手机市场,三星NOTE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是星粉心目当中最经典的机型。

有多少人是因为这支笔而购买NOTE的?NOTE系列的灵魂都体现在这支笔身上,进化了8年的手写笔,当NOTE9第一次呈现出来,赋予了色彩的笔尖在屏幕上流动,又勾起了多少星粉的购买欲望。

NOTE7后的持续低迷的三星,这次S10的发布似乎给三星挽回了不少面子,而NOTE9的市场也稳中有升。

和很多机友一起讨论手机的时候,有些人也问了,现在手机相互模仿,为啥没人模仿NOTE呢?

是哦,8年了,没有一个品牌推出了和NOTE一样的手机,NOTE就像一个武林剑侠,那支笔就是侠客手中的剑,隐居世外,无人敢去挑战。

有星粉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就喜欢用那支笔在屏幕上涂涂画画,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我说:哦,原来如此。他又说:这支笔帮助我快速记住了很多重要信息,包括心仪女孩的手机号码。我说:喜欢一样东西,本该如此。

02

如今苹果一家独大,自成一派,安卓老大的位置则是三星和华为在较量,众多机友也是普遍看好华为。

三星NOTE就如华为的MATE系列,分别在各自的阵营里充当了商务机型的角色,但和华为相比,三星NOTE的竞争力似乎也就是那支三星引以为傲的手写笔,但也正因为这支笔,NOTE才成为了经典。

经典到什么程度?自从2011年三星发布第一款NOTE手机,到现在8年,居然没有一款手机是模仿NOTE,印象当中也还是华为发布的一款MATE20 X 支持手写笔,但似乎也是向经典致敬,丝毫威胁不了NOTE的地位。

如果没有两年前的NOTE7爆炸事件的负面影响,NOTE系列8年堪称手机史上的奇迹。

从技术的角度难度并不大,为什么三星NOTE无法被复制?

1、品牌力:经过8年经验沉淀,三星NOTE在手写笔手机领域建立了绝对的品牌力,其它品牌无法复制和超越NOTE的品牌力。

2、产品力:在一只笔上倾注的工匠般的用心,已经达到艺术品的境界,你可以复制一个身体,但无法唤醒一个真实的灵魂。

3、进化力:NOTE是不断进化的,每一次惊艳的迭代都带个星粉们无限遐想,厂商如果想复制,永远不知道NOTE的底牌会是什么,当你跟进的时候,NOTE又进化了。

所以,厂商根本没有必要去复制NOTE,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赝品,放在家中,只是个装饰品,而不是艺术品,没有价值的复制,如白开水般的无味。

03

如果说需要向三星学习点什么的话,笔者觉得要学习它打造经典的力量,用8年的时间打磨一支笔,这种匠心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

思考再三,用“经典力”来形容如何?我们且看看产品“经典力”的三个特点:

1、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经久不衰”。2、族群效应。3、传统的就是最好的,时尚与传统并存。

那么,如果我来设计产品,“经典力”该如何打造呢?当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伊夫被问到,为什么苹果手机让人上瘾时说:设计苹果手机的时候,让人上瘾从来不是设计的目的。

通过研究乔布斯、三星的产品理念,我发现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打造经典力:

1、手机的本质就是工具,解决好用的问题,再解决好看的问题,华而不实无法成为经典。三星NOTE实际上不断进化的重心还是聚焦在手写笔的进化,笔好用,用户才喜欢,没有这支和手机融为一体的手写笔,NOTE和任何一个手机没有区别。

2、要有“支点”思维,或者叫“G点”思维。也就是支撑你产品爆发的“爆点”和让用户尖叫的“兴奋点”在哪里?比如苹果手机的支点是简洁好用,任天堂Switch的支点是便携时尚等等,华为P30的G点是50倍变焦等等

3、追求线性进化,而非跳跃性创新。线性的、持续的产品迭代才有可能打造经典,跳跃性地从一个支点跳到另外一个支点,只是一种资源浪费。NOTE一支笔做了8年,格力做空调26年,海尔做冰箱35年。

最后

就像阿基米德说,一个支点可以撑起整个地球,对于乔布斯而言,给他一个梦想,可以改变世界。笔者讨论三星NOTE这样一个手机,着力点并不是在手机本身,而是考虑我们到底缺失什么?我们不缺创造力、不缺资金实力,但似乎正好缺少了点打造“经典力”的决心和恒心,更重要的是一份守护经典的“匠心”。希望在余生看到更多中国经典的诞生,经典的,真实力。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900459983386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