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财经社 孙静
编辑 | 赵艳秋
5月7日下午,在位于中关村软件园的甲骨文大厦前,有员工在公司标志前合影留念。
当日上午9点,甲骨文刚刚宣布裁员。几位接近甲骨文的人士向AI财经社证实,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计划裁撤中国研发中心(CDC),该部门最大的职能是做甲骨文在中国区应用的本地化。中国研发中心共有员工约1600人。首批裁员900人,涉及北京、深圳多地,其中北京有500多人受到波及。
但一名甲骨文人士透露,首批裁员名单不仅涉及研发中心,还有上百名甲骨文中国的员工,后者在中国负责甲骨文产品的销售、运维、售后服务等环节。
围观网友大都从N+6 补偿吐槽国内外企业的差距,但当事人却有苦难言;业内人士则从裁撤中国研发中心看到,一个昔日的数据库巨头跌跌撞撞地奔向云计算,但目前仍前路不明。
01
裁员争议
裁员消息特别突然,但从细节又能看出精心设计的痕迹。
北京研发部门工程师李瑞告诉AI财经社,5月6日下午6点左右,大部分员工已经下班,公司群发了邮件通知,称7日早上全员开会。
次日早上9点,公司用10分钟广播宣布裁员计划,且要求5月22日前签字。此后并未给员工留出问答时间。
他在另一个项目组的同事,前一天还接到另外一个通知,要开会讨论项目进度,所以当听到裁员的消息时,该同事一脸错愕。
紧接着,同HR的一对一谈判就开始了。有员工发现,公司为了速度,还从外部请来HR人员,前来协助对谈工作。
美国裁员同样是突然行动。李瑞记得一个同事提到,北京时间凌晨1点,这位同事还在同美国那边讨论业务,凌晨3点,即两小时后,美国同事接到解约通知,且被要求当天交接办公电脑。
虽然赔偿方案N+6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有条件的。李瑞称,他们被告知,5月22日前签字,是N+6,如果延后一个月,则变成N+1。
“这个时间点让人特别别扭,根本没有缓冲期。”李瑞说,只有两周时间就要离职,大家没有多少时间找工作,这招致很多同事不满。此前,公司另一产品线solaris部门裁员时,曾为员工提供延迟3个月离职、N+3的赔偿,相比之下更为人性化。
被裁员工感到不满的还有赔偿方案本身。所谓N+6中的N,对应的并非员工当前的实际工资×工作年限,而是设定了上限——在实际工资和3倍社会平均工资中取最低值。以北京为例,2017年度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对于在甲骨文工作时间长、月薪高于8467×3的的老员工来说,这种赔偿方案无疑会有一笔损失。
资深员工还面面临更多损失——股票。李瑞说,他所在的部门,很多资深工程师都持有甲骨文股票期权,一般每年6月可以行权,而这次员工被要求5月22日前离职,则意味着期权作废。
此外,部分被裁工程师岁数偏大,没有充足的缓冲器,在当前就业环境下,压力加大。
因为不满情绪,再加上甲骨文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此前发表过对中国并不友好的言论,导致被裁员工昨天打出抗议横幅:拒绝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但也有人士告诉AI财经社,抗议者多为甲骨文People soft业务的员工,该业务的技术产品太窄,出去不太好找工作。
内部人士向AI财经社透露,裁撤中国研发中心后,甲骨文的部分研发或将转移到东南亚的菲律宾,目前在当地的招聘已经启动。而甲骨文一名高管已在菲律宾置业。
自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甲骨文在华耕耘已有30年。单从人力成本角度,30年前甲骨文来华时,中国人力资源相对成本较低,而近年随着经济发展,这一优势正逐渐消失,部分外企投资开始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
在研发分工上,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承担的并非是核心、基础性业务,更多是应用的本地化,相对边缘。 一位互联网大厂的HR说,之前一些技术上很牛的人才进入甲骨文,但因为接触不到核心业务开发,武功被荒废。
这一设计应该有很多原因,但最终,这种地位导致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可以被替代的角色。
02
难下决心
“你可以把这次裁员看成一个标志性事件。甲骨文的问题积重难返。”一名接近甲骨文的业内资深人士对AI财经社说,现在到了公司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刻。
在他看来,传统IT企业甲骨文过于顾及到当前利润,自身转型缓慢,导致市场逐步被蚕食。未来3年,企业客户从传统IT转向公有云的速率还会继续加速,留恋传统数据库时代的甲骨文这次是真急了。
该业内人士观察,过去5年,甲骨文虽然意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但在策略上,还是太在乎盈利,尽量延缓公有云的推进。
“如果把数据库这一最容易赚钱的业务变成云服务,说直白一点,收钱就慢了”。云业务大体可分为上层的SaaS、中间的PaaS,以及底层的IaaS。甲骨文最先选择较轻的SaaS,没有在基础设施云(IaaS)这一主战场上发力。而这一战场,正是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云崛起的基石。
为了向云业务转型,甲骨文发起了多次收购。上述人士评价,甲骨文收购的SaaS业务还可以,但自研部分不是很成功,增长乏力。在基础设施领域,甲骨文远远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造成很多企业没有意愿购买甲骨文的基础设施服务。
亚马逊、微软和阿里已经进入软件2.0时代,强调微服务、容器化,大规模预警,加入人工智能的应用……而甲骨文还在1.0时代,把自己原有技术架构的灵活性说成是云,其推出的云产品,核心技术还是围绕传统数据库——一些本来就不是云时代的技术。
2018年,甲骨文又接连遭遇两次危机。一次是摩根大通根据对154位大型公司CIO(首席信息官)的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只有2%的CIO认为甲骨文是大型公司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最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而微软是27%,亚马逊AWS是12%。由此,摩根大通将甲骨文的评级从增持变为中性。
另一次是甲骨文负责云产品研发的总裁Thomas Kurian的出走,该人此前被认为是CEO的最有力接任者。 但在2018年,Thomas Kurian离开甲骨文,加入谷歌,成为谷歌云业务CEO。
Thomas跟甲骨文CEO拉里森的战略方向不同。前者认为甲骨文底层架构没有优势,所以希望跟AWS合作,自己暂时不做IaaS,而是把重心放到SaaS层面。但拉里森因为坚持原来产品的利润率,会希望尽量晚一些切换到云。此外,拉里森希望从底层架构到上面的软件系统,统统都是自己做,就像手机中的苹果。这导致两人最后分道扬镳。
根本上,战略、产品能力不足和对当季盈利的诉求,造成甲骨文云服务转型不力,没有存在感。似乎每次人们关注到甲骨文云服务,都是因为富有个性的CEO拉里森怒怼亚马逊云。
拉里森当年曾称“亚马逊云计算很落后,不值一提”、“甲骨文云服务比亚马逊AWS快24倍,技术先进20年”。不过,后者给了拉里森有力一击。
2018年11月29日,亚马逊AWS的CEO安迪宣布,“到2019年1月,在甲骨文上运行的亚马逊数据,有88%将在亚马逊自己的数据库上运行”。他告诉记者,在数据库方面已经脱离甲骨文了,预计2020年初将彻底移除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这意味双方10余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结束,甲骨文也失去了亚马逊这一大客户。
随着更多企业上云,曾经的后辈们,正在变成难以赶超的竞争对手。
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其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根据最新一季财报显示,甲骨文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
反观另一巨头微软,发现在云计算市场落后时,其CEO萨提亚·纳德拉牺牲眼前利益,坚决以云业务优先,投资未来。微软云此后一路直追,现在排名全球第二。 微软市值也由2014年纳德拉上任时的3000多亿美元,成长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一度突破万亿美元。
03
唯一的出路
作为云计算部门的工程师,李瑞对裁员早有心理准备,靴子落地是迟早的事情。
在中国,甲骨文云服务表现反复,延误了时机。早在2015年,甲骨文就传将与腾讯云合作,从而使得本地化的数据中心在中国落地。但之后进展缓慢。
2017年8月,时任甲骨文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在一次小范围媒体采访中称,“甲骨文和腾讯云在中国的合作即将落地,未来两三个星期内,甲骨文的设备将进入腾讯的数据中心”。但李瑞记得,当时协议并未谈妥。
直到2018年底,李瑞确信协议真正落地,因为他从同事处获悉,建数据中心的主机、服务器都已经购买并运了过来,机房也开始搭建。但“那个团队大干不到一两个月,突然无所事事了,人员也被调到其他部门干活。”
甲骨文总部随后终止了这一合作。此时,李瑞隐隐觉得,中国研发中心也要收缩。
如今,在中国市场,甲骨文的云计算市场份额被归类为“其他”。李瑞认为,甲骨文云业务在中国开展不起来,与在中国的数据中心迟迟未落地有很大关系,与其他友商竞争不在一个层面,让部分客户受到限制。
事实上,甲骨文方面明确,中国区裁员只是全球调整的一部分。今年3月,甲骨文确认,在美国加州裁员300多人,多为软件开发人员。甲骨文公司在确认裁员的公告中表示:"随着云业务的增长,我们将会平衡资源,对研发队伍进行重组,确保手下员工合适公司发展,为全球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云产品。"
这得到了部分证实,裁员的同时,甲骨文也在招人,包括高薪招聘亚马逊AWS和微软云的人士。
实际上,甲骨文当下遇到的难题,也是很多传统IT企业共同的挑战——问题积重难返,格局瞬息万变。有资深业内人士判断,甲骨文转型之路不会好走,当下唯一的出路是破釜沉舟、奋起直追,才有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