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全球最年轻CEO”,看看她是怎样每周读完20本书的?

2019-05-09 18:24发布

每周20本书,13岁CEO在阅读中找到人生路!

去年,一位来自香港的小姑娘叶礽僖,被人们称为“全球最年轻的CEO”,这一切都源于13岁的她开发了一款APP。全国各地的孩子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她已经拥有来自50多个国家,超过4万的用户下载量,被马云的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硅谷奇点大学等多个机构和论坛邀请去做演讲,还被BBC等多家电视媒体争相采访。

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于叶礽僖的两大爱好——读书与辩论。她说她会花很多时间去阅读,在开会的路上,地铁上,甚至睡觉前都会偷偷地看书。这个13岁女孩的阅读量,说来“吓人”!——平均每周读20本,每天规定自己8点到13点是阅读时间;涉猎书籍有哲学、政治、商业、管理、小说……无所不包。她创业的灵感也是从阅读中来。读到一位美国企业家白手起家的历程,从而激发了她进入商界的斗志,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决心。

究竟怎样才能快速读懂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怎样在短期内提高个人的阅读量?这其实并不难,以下八种快速阅读的方法确实能够解决多读书和时间少的矛盾。只要你坚持多多练习,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就一定能够以较少的时间阅读更多的书,收获更多的知识。

只需养成下面的8个习惯:

一、默读法

经常阅读的朋友都知道,有声朗读和默读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作用不同,如老师上课,主持人播音和演员表演就必须出声表达;但对自己看书和学习而言,就必须克服有声读的习惯。实验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甚至还会更多。这是因为,默读时,文字信息不必经过听觉而直接由视觉接收,所以速度远远高于朗读。

二、总揽法

大多数人在读书时,往往习惯于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其实,绝大数文章其中的相当内容都可以少看或不读就可以掌握文章内容了。如对一些理论性较深的文章,如果你还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它会严重影响和降低阅读速度,而且记忆和理解效果极差。采用对文章结构总揽和整体认知方式,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不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整体认知,就是一瞬间辨认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甚至一行两行的内容,从整体上理解它的意思。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你将无疑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三、语言结构法

事实上我国汉语的语法结构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在学习速读时,掌握一定的汉语句子结构,对提高速读速度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在汉语句子中,词序和词的搭配习惯均有一定的规律,如:“发扬”常与“精神”“传统”等词语搭配,构成动宾短语。掌握了这些搭配习惯,阅读活动就会变得轻松流畅。这是因为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字、词、句越是在读者的意料之中,认识和理解的难度就会越小。掌握汉语的搭配习惯,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重要条件。

四、预读法

预读一般适用于阅读长篇文章或难度较大的理论文章,平时训练时养成预读习惯,它能使读一篇文章仅用通常阅读所需时间的十分之一左右。所谓预读,就是当拿到一本书籍或一份材料时,你可以先看开头的两段,接着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就可避免把时间花在实际上你并不需要阅读的那部分文字上,而且让你快速掌握所读文章内容。

五、浏览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报刊、短篇小说和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以及需要泛读的书籍。所谓浏览,就是读书时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如在看报纸过程中,有的内容可能是你需要的,相当内容又可能是你不需要或不感兴趣的,采取浏览的方法,能使你快速对报纸得到一个总体印象,能节省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阅读时间。浏览可以扩大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从而多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以便需要时进行查找。

六、分析句子法

文章是由段落和句子构成的,我们在速读文章过程中,一般要养成分析句子、寻找句子主干部分的习惯。一个句子的中的重点部分往往表明了句子的主要意思。例如:“美国总统肯尼迪能以每分钟2000字的速度阅读小说和新闻报纸。”这句话中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陈述的对象,它表达已知信息,是句子的主语,而“以能每分钟2000字的速度阅读小说和新闻报纸”则是这句话的重点,它传递新的信息,是句子的骨干。阅读时,其他部分可一闪而过,目光应主要集中在句子的骨干部分。这样,无疑可加快阅读速度。

七、搜寻要点法

阅读时要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和文章的连接点。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搜寻包含信息要点的小标题,突出重点的着重号、斜体字、黑体字、疏排字等。阅读时,只要注意搜寻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其他文字尽可一略而过。这样也可大大加快阅读速度。

八、信息核心法

我们在读书时的目光不是直线的,也不是等速的。有时要一闪而过,一目十行;有时要集中在信息难点上;有时还要回顾前文,建立信息的联系。


本文来自恰同年公众号[ 关注恰同年公众号(ID:gh_1bf6a6603100),专注学生家长生活学习知识分享平台 ]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8856672248555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