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超150万 估值500亿平安独角兽也愁招人

2019-05-05 05:41发布

银行对(互联网巨头)这种模式又爱又恨。爱的是,巨头流量大,起量快,只要提供资金就能赚钱。恨的是,假设哪一天巨头不和银行合作了,银行什么也没留下,基础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2019年伊始,平安集团将使用了9年的“保险·银行·投资”品牌标识,更新为“金融·科技”。金融壹账通成为平安“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四大独角兽之一,金融壹账通A轮投后估值已超500亿元,为国内3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并在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设立子公司,服务当地金融机构。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和多数金融科技公司一样,金融壹账通整体还未盈利。不过部分早期布局的业务已实现盈亏平衡。

平安集团副总裁孙建一在2018年接受21世纪独家专访时表示,平安对部分科技子公司设有亏钱指标。如果一些创新业务没有亏到一定数目是要问“为什么”的。

金融壹账通的钱“亏”到哪儿了?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尽管我们的硬件设备不便宜,但作为金融科技公司,我们的人力成本占大多数。”金融壹账通联席经理邱寒称。

在这里,研发人员被称为“科学家”。

“金融+科技听起来简单,但业务人员和科技人员像是两个物种一样,大家都说中文,但互相都听不懂。”邱寒表示,过去几年中,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扮演两边的翻译官。

普华永道近期在报告中指出,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是150万。但在邱寒看来,这远远不止,而且,如何将科技人才与金融需求贯通,留住金融科技人才?金融壹账通也给出了自己的探索。

金融科技人才靠抢

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强调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但技术人才到底有多重要?

“一个公司能够研究出厉害的技术,或者很牛的应用场景,都是人想出来的。人工智能技术里的算法、经验以及学习方法,都是有经验的人设计的。看似是冷冰冰的行业,其实背后都是年轻努力的科学家。”金融壹账通首席发展官王晓园表示。

邱寒表示,人才重要之处在于一是创造新的业务,二是对原有业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过去开银行卡要到柜台拿身份证人工比对,但现在很多业务通过刷脸就能办理,正是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才有了远程开户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又如声纹识别技术,过去客服热线中为了证明“我是我”,经常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小学在哪里上的?上周一笔交易多少钱?甚至还会被转接给不同的人重复自己的问题,但基于每个人独特的声纹,辅以电话号码,就可以快速确认客户身份,减少人工成本。

但,金融科技人才又极为稀缺,将技术能力与金融需求结合的人才更为稀少。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基本在金融科技大潮中失声。

人工智能方向毕业生薪资水平大幅高于普通水平。一位沃顿商学院分析学院今年毕业的博士生,被一家金融机构开出百万美元年薪招徕,而美国普通毕业生年薪水平在5万-10万美元,金融科技相关领域毕业生薪资超过平均值4-5倍很普遍。

邱寒提到,在去年进行相关招聘时,与金融科技相关领域的毕业生手中拿着多个offer。“应该说他们不是求职,而是我们这样的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一起,排队渴求这样的人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互联网人才、大数据人才都要靠抢。即便是平安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招聘如此,更遑谈偏安一隅的中小金融机构。“去市场上抢人不现实,把一个完全没有人工智能背景的员工培养成人工智能专家也不现实。”

此外,金融科技人才的流失率也极高。

邱寒提到,5年前平安集团在海外校招科技人才时,发了20多个offer,回国了十几位,但现在“幸存者”仅有1-2个。究其原因,科技人才的归属感、科技社区相互促进的氛围竟然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2018年末,金融壹账通已经为超过3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服务中小金融机构的过程中,邱寒对此感受更深。“原来我们定位为IT服务厂商,为银行提供系统,结果发现很多银行不会用。就像给了他一辆车,他却不会开,就闲置在那里。于是我们去培训银行的人如何使用系统。但随后我们发现,一些银行甚至连可以被教的人都没有。”

4月26日,金融壹账通联合沃顿商学院、全球最大量化对冲基金TWO SIGMA,推出Gamma Star 加马“金融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以及参与实战等方面对从业者进行提升。

“希望能够减少需要‘翻译人员’的场合,也给金融科技人员创造一种社区的氛围。”邱寒表示。

警惕巨头流量上瘾

管理层的KPI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取向。

邱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自己的KPI中的确有收入上的要求,有服务银行家数的考核,但一个更重要的KPI指标是为银行创造的价值。由于金融壹账通有部分收入模式是通过与银行分润,通过合作后为银行带来新增的零售贷款规模、风险水平、新增存款等指标可以量化。

当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喊出科技赋能中小金融机构的口号。有传统IT系统服务厂商,有细分科技领域创业公司,有互联网巨头乃至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一位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技术输出是伪命题,中小金融机构不仅需要系统,还要场景、有客户。

这样的格局下,金融壹账通是否会焦虑?又如何看待当下的竞争格局?

邱寒表示,IT供应商在多年同质化竞争中利润已经比较微薄,难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沉淀核心技术。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出现了一些颠覆式的成长,对这些厂商也是很大的挑战。创业公司则面临着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较小而难以成为金融机构的供应商。

对于市场热议的互联网巨头平台,邱寒则表示,互联网巨头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模式中,是授人以鱼的模式。流量、系统、客户都是巨头的,而银行做的就是提供资金。在和银行沟通中了解到,银行对这种模式又爱又恨。爱的是,巨头流量大,起量快,只要提供资金就能赚钱。恨的是,假设哪一天巨头不和银行合作了,银行什么也没留下,基础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而平安连续多年都将营收的1%投资到科技研发中,每年净投入都在百亿级,由此积累了在区块链、微表情识别等多领域的核心技术。此前,这些核心技术主要服务于集团金融业务。在三年前平台打造开放战略,由此成立金融壹账通为行业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邱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科技赋能的确要给中小机构整体的解决方案。但场景、客户都要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要带着系统,帮助中小银行找到自己的特色客群,发挥区域性优势。并且还要建立完备的体系:包括产品设计、流程改造、系统升级以及人才培养等,缺一不可。

对于金融壹账通未来的资本规划,邱寒并未透露。

在4月29日的中国平安2018年度股东大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表示,因为平安集团的几家科技公司在今年、去年都有完成一些融资,弹性空间较大,将择机再开展其他的资本运作。

【关注头条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8701359767289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