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2018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19-04-30 04:35发布

国轩高科(002074)2018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18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持续显现,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迈进。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报告期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同比增长47.9%和50.8%。报告期内,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规模达820亿元,同比增长13%,动力电池出货量为65GWh,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56.89GWh,同比增长46%,动力锂电池产业保持较高速度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团队率领全体员工,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国家政策调整、产品售价下降等因素,充分发挥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产品为王、人才为本、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报告期内,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居行业第三,产能快速提升并实现投产,研发技术产业转化加速推进,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2,699.52万元,同比上升5.97%;实现营业利润63,935.02万元,同比下降36.71%;实现利润总额64,590.96万元,同比下降35.03%;实现净利润58,168.53万元,同比下降30.77%,其中,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8,034.55万元,同比下降30.75%。 (二)主要工作概述 1、加快自主创新、创造产业价值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致力于电池技术的研发创新,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中国合肥建有全球研发平台,公司通过持续引进管理、技术、研发等高级人才,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公司与三井、台塑、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全球知名企业、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全球化技术共享平台实现动力锂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和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磷酸铁锂190Wh/Kg电芯单体和140Wh/Kg成组电池产品的技术改造和产线调整,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的生产导入,实现高比能能量密度的三元电芯量产和软包电芯的产品工艺设计。公司在正极材料、高比能材料领域的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承担的高比能专项取得重大进展,三元电芯循环寿命突破1500周。公司在电解液添加剂研发、硅基负极材料等几项核心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为公司2019年以及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9,333.72万元。 2、开拓市场布局、深化战略合作 公司积极开发优质客户,在乘用车方面,与江淮汽车(600418)已经形成稳定战略合作关系,为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IEV6EL、A50等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公司VDA三元电池也为奇瑞、众泰等众多车型配套供货;在商用车、专用车等方面,公司立足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绿色新能源专用车应用推广,公司与上汽大通、江淮商用车、奇瑞商用车、恒天全方位合作开发多款新产品。 3、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公司在上游资源端进行了合理的产业布局与合作。公司与中冶集团在唐山曹妃甸设立合资公司,建立稳定的钴镍原料供货关系,公司与上海电气(601727)合资设立基于动力锂电池储能业务的公司,实现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前次募集资金项目建设,其中"年产4GWh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南京国轩年产3亿Ah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等项目按照规划进度已实现部分产线分批投产,公司动力锂电池产能迅速得到释放。 4、改善绩效激励、优化公司管理 公司推行精益化生产、自动化生产,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仓库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公司在采购、生产、交付、品质等方面强化管理,不断改善管理结构、调整组织设计,加快优秀的实战型人才配置,建设人才效益发挥机制,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公司着力落实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总部职能部门、工程研究总院以及下属子公司的高效运营管理;完善供应链管理制度,规范供应商准入与淘汰机制,建立新产品开发管理流程,严格实施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质量阀点管控,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水平,强抓生产关键工序的质量管理;及时响应客户诉求,主动服务客户,提升产品售后质量,赢得客户满意。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团队优势 公司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在动力锂电池行业领域从业多年,管理团队成员包括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欧美留学博士以及海外专家等多名中高端人才,团队拥有深厚积淀的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经验。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凭借丰富的行业从业经历,深刻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制订和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使公司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公司通过引进高水平锂电池制造和研发技术人才、内部设立导师培训计划等方式扩大研发人员队伍,提高技术研发实力。报告期内,公司技术研发人员达1700余人,博士及海归人员达100余名,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丰富业务经验。公司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承建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及企业内部人才创新培育基地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管理,企业将"创新团队、创新培育基地"高度融合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为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2、研发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全球化研发平台建设,形成基于合肥、辐射全球的多个研发中心布局,针对动力电池研发高标准的需求采用国内外一流厂商先进设备并优化设计,为公司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研究和检测,进一步提升整体研发测试和工程化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承担的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国家发改委新能源重点专项及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突出,截止2018年12月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961项,其中发明专利1440项;授权专利1560项,其中授权发明333项(含授权海外发明专利33项),累计发表论文208篇,知识产权覆盖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池的结构开发、电池的原辅材料设计、电池的筛选技术、电池的PACK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的梯次利用技术等电池制备、应用到回收的全过程。 报告期内,公司科研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新产品。截止2018年12月底,公司已累计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6项、合肥市科技进步奖6项、安徽省新产品10余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安徽省专利优秀奖2项、安徽省工业精品2项、安徽省名牌产品1项、安徽著名商标1项、中国驰名商标1项。 3、产品优势 公司作为动力锂电池行业领先者,坚持"产品为王"持续向市场推出安全可靠的产品。在圆柱磷酸铁锂产品方面,公司系国内首家为乘用车车型配套磷酸铁锂的电池企业,实现磷酸铁锂电芯单体能量密度突破19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140Wh/kg,应用车型续航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在安全性能、经济性能、循环性能等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同时,在方型磷酸铁锂产品方面,公司已经生产出单体能量密度达180Wh/kg产品,配套应用于各款商用车型。 在三元方形产品方面,公司实现自主研发并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镍含量65%、钴含量15%),生产的三元电芯产品已与奇瑞、吉利、众泰等多家整车企业完成相应配套电池组产品设计,部分已批量供货。 同时,公司三元新产线和升级改造的产线制程环境控制均根据三元NCM811电池标准设计,为未来产品升级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三元软包产品方面,公司的高比能电池研发进展良好,承担的科技部十三五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专项已经实现300Wh/kg单体电池小批量试制,常温循环寿命达到1500周,目前正在从电芯单体、模组和PACK多层面进行产品设计,预计2020年实现量产并装车使用。 4、市场优势 公司作为深耕动力电池行业十余年的领军企业,一直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理念,坚持以创造"高安全性、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为己任,积极开发优质客户,精心耕耘开拓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从紧扣客户需求开发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加大品牌宣传及市场推广力度,无论是从制定及实施媒体宣传推广活动、面对不同受众的公关活动,还是与整车厂客户进行联合市场推广、参加行业内大型展会等方面,都稳扎稳打、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公司已拥有江淮汽车、北汽新能源、众泰汽车(000980)、宇通客车(600066)、上汽集团(600104)、中通客车(000957)、安凯客车等一批战略性合作客户。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与国际一批知名整车企业就未来电动化浪潮所需的动力锂电池展开多方位探讨与合作。报告期内,公司与BOSCH签订采购框架协议,成功进入BOSCH全球供应链体系,标志着公司产品进一步被国际企业认可。 5、整合优势 公司一方面加大下游车企客户粘性,一方面向上游扩展降低成本,在采购管控、生产管理、成本控制、质量一致性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构建领先优势。先后投资了正极、负极、隔膜等环节。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冶集团、比亚迪(002594)在曹妃甸合资建立中冶瑞木,主要经营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保障公司三元材料供货稳定;公司与上海电气合资成立储能公司电气国轩,实现公司储能产品市场的快速拓展,建立先发优势。目前公司已经实现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自供,通过向上游原材料端积极布局,为后续自身降低电池成本提供了有效路径。 6、管理优势 公司具有以优良的组织执行力和持续改进推动力为特点的管理优势,注重打造团队执行力。各级组织和岗位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和经营方针,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狠抓措施落实,以机制推动业务和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1、动力锂电池产业 受新能源车继续免征购置税和新能源车补贴调整前的抢购潮等多因素影响,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持续增长。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双积分政策已于2018年4月实施、禁产禁售燃油车提上议程等顶层政策让行业看到了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坚定决心。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内新生力量与传统车企的双向推新,2019年,将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向市场。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装机量在2018年也再创新高。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规模达820亿元,同比增长13%;出货量为65GWh,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56.89GWh,同比增长46%,产业仍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其中,前三家电池企业装机量之和占总装机量的66.67%,前十家电池企业装机量之和占总装机量的82.87%,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剧。 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对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现实需求,使新能源整车厂对动力电池企业技术升级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关键在于产品,优质的产品不仅能增加公司的市场话语权,更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展望未来,动力电池产业的前景依旧乐观,市场份额向大企业集中,将推动行业的研发实力、市场份额、规模应用和管理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随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而维持高速增长。 2、输变电设备产业 输配电设备行业高端环节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品牌,中低端市场却有大量企业涉足,同质化、无序竞争等问题日渐暴露出来,行业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电网行业作为输配电设备下游的主要需求方,其投资规模的增加和项目建设的推广将有效的促进输配电设备需求量的增加。 随着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跨区域联网、南水北调、智能电网等重大工程的陆续开工建设,及国家对电力行业能源结构调整,在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轨道交通投资、大量新能源并网带来了输配电设备市场新的增长点。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让绿色能源服务人类"为使命,以"专注技术,成为全球能源存储产业的领导者"为愿景,以"产品为王、人才为本、用户至上"为经营理念,通过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形成动力锂电池产业有机生态圈系统,在构建、调整和完善业务结构的同时,以战略合作及兼并收购等途径,实现业务体系及模式由电池到电能逐步转化。 (三)2019年经营计划 坚定"产品为王、人才为本、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优质交付提升研、产、供、销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专注品质,提升管理,迎接挑战,持续创新,实现跨越。 1、产品为王、人才为本、用户至上 只有优秀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只有优秀产品才能创造品牌价值,只有优秀产品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 2019年,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提升持续打造卓越产品。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确保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三元电池在充分保证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产品设计和系统能量密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建设全球研发平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取代传统化体制,以开放包容、自由探索、相互尊重的态度打破壁垒,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培养,通过甄选、培养逐步建立干部第二梯队、实现管理团队年轻化、专业化。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促进人才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坚持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顶尖人才集聚,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智力资源,采取股权激励等措施,完善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2、整合资源、布局未来 公司坚持产业链上的资源整合,谋划新的战略布局。在资源端,公司放眼未来、规划长远,解决碳酸锂和三元前驱体的制造问题,大幅降低材料端的成本输出。在技术端,公司因势利导、突破创新,完成高容量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技术的布局,并开启电解液、隔膜以及负极材料等的研发,提升产品性能以满足市场及政策需求。2019年,公司将在各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有序管理,狠抓过程控制,提升产能爬坡,实现降本增效。在市场端,公司将创新模式,在稳定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稳步提升三元电池的占比。企业发展,选择尤为重要,选对方向,成功一半。公司发展需要一流的视野、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市场,方能引领行业。公司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理念,精心耕耘开拓市场,在市场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商业模式。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拓储能领域市场,通过电池梯次利用,配套相关用户侧储能电站、电网侧储能电站及其他储能应用,充分发挥动力电池产品梯次利用的价值,根据储能产品特性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4、资金需求与筹措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存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自有资金积累,以及公司自身良好的银行资信融资等方式确保资金供应,满足维持和发展公司业务的日常运营资金需求,确保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受益于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整体发展较快。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补贴政策呈现额度收紧,技术标准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如果政策退坡超过预期或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受碳酸锂、镍、钴市场影响存在一定的波动,虽然公司具备较强的成本管理能力及一定的议价能力,可通过新技术改良、成本控制等措施,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但若上述原材料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下跌,公司存货将可能面临跌价损失风险。 3、市场竞争风险近两年,动力锂电池企业加大产能建设,预计2019年将逐步释放,从国内外的市场形势来看,整个锂 电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但全球化竞争加剧。 4、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失败的风险 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需要经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试制、工业认证等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开发失败的风险始终存在。如果公司不能正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新产品开发的节奏上出现偏差,就可能会面临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失败的风险。 5、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1,909.40万元,当期增加1,947.56万元,占当期销售额的19.55%。应收账款余额较大主要受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商业模式等因素所致。虽然期末应收账款的账龄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但由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如不能及时收回或发生坏账,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8535126012565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