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年轻群体中,共享住宿的消费潮流逐渐风行:一套房,一间屋,都可以成为旅行在异域他乡时的安身之所。不过媒体调查发现,这种以在线短租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却处在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4月18日《人民日报》)
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之后,共享住宿成为共享经济的又一新业态。和传统酒店相比,共享住宿更能给人带来家的感觉,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不过,这一新生事物却击中了监管的盲区。一直以来,无论对于传统酒店还是出租房屋,我们都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需要经过相关报批程序,对于消防、卫生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对于共享住宿,目前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一系列现实问题亟待回答。
有网友吐槽说一些平台上的房源图片与实际不符,许多住宿卫生不到位。相比之下,共享住宿的安全保障更令人担忧。由于平台对于上传房产证没有强制要求,也就难以有效核实房源的真实性。再者,共享住宿属于个人对个人业务,房客只要和房东谈好,就能直接拿钥匙入住,不需要像住酒店一样进行实名登记。公安机关对租住人员信息无法准确掌握,容易滋生吸毒、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
2018年底,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我国共享住宿领域首个行业自律性标准《共享住宿服务规范》对外发布,就入住身份核实登记、房源信息审核机制、卫生服务标准、用户信息保护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享住宿无标可依的尴尬。但是,行业自律固然重要,却不能代替部门监管。该规范只是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平台和房东很可能出现选择性执行。
一些发达国家对共享住宿有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在德国,短租房屋必须要向政府申请特别许可,否则就将面临高达10万欧元的罚款。在西班牙,线上房屋出租平台需要申请相关执照,确保房屋符合安全卫生规定。反观国内,一些地方纷纷着手探索针对共享住宿的监管办法,弥补制度空白。浙江省去年11月率先出台《网络预约居住房屋信息登记办法(试行)》,实行租房安全准入制,并通过总台登记、身份验证等为安全把关。
只有解决共享住宿无法可依的尴尬,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规范服务标准,厘清平台责任,才能推动这一新业态行稳致远,健康发展。
【关注头条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