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辰导读]真正懂植保才能扛得住。
经过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如今植保无人机市场进入“头部企业时代”。而多年烧钱后,去年,以极飞为代表的植保无人机企业终于开始盈利;同时在众多利好政策的加持下,植保无人机似乎将要走上腾飞之路。然而,似乎是看到了市场的火热,传统农机企业也闻声而动,纷纷布局植保无人机;传统农机企业看似一个平淡无奇的举动,却引起了植保无人机企业的最大关注。
植保机成“头部玩家”的竞争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杨林在接受宇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机行业应用日渐丰富,但对植保无人机来说,品牌集中度却越来越高。不言而喻,植保无人机目前已成为几家头部企业的竞争。
“如果将植保无人机作为农机,那么农机产品具有特殊的消费属性。”杨林介绍,农机产品与汽车等固定资产消费的不同之处在于,购买农机产品的用户极容易受到“乡亲”影响。“比如某地飞防队,在对植保无人机进行选择时,他的消息途径不外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介绍;这种口口相传正是农机产品独有的传播渠道。”
此外,杨林告诉宇辰网记者,植保无人机作为“在地里干活”的家伙什儿,最重要的就是可靠的质量,“不出毛病,皮实,这就是农民需要的农机产品。”
也正缘于此,目前植保无人机市场格局下,拥有核心技术、可靠性较高的企业才能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质量以及口碑传播的加持下,植保无人机市场出现了品牌的高度集中。但对头部企业来说,并非高枕无忧,除了同类企业的虎视眈眈之外,更有传统农机巨头入局,2019年的市场似乎更有看头。
农机巨头入局“扰乱人心”
2019年的植保无人机市场让人饶有兴趣的是,传统农机巨头雷沃、沃得等均发布了植保无人机产品;传统农机企业的入局,极有可能通过规模优势、渠道优势、地推优势等打破目前植保无人机的市场格局。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学贵在接受宇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大的农机企业越来越趋于实施经销商专营化,他们的经销代理商经营能力和渠道建设都具有实力,企业资金充足,对单纯经营植保无人机的企业有竞争优势。”
宁学贵认为,植保无人机企业产品较为单一,农机企业产品线健全,四季生产均衡,服务周期长。随着植保无人机受到市场认可,农机企业布局植保无人机,便为其代理商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而鉴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的特点,这样做同时也为代理商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经营时间。
虽然如此,宁学贵也表示,农机企业的主要精力还在传统农机产品,植保无人机只是辅助产品。对于这一点,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杨林也有同样看法,他说:“考虑到利润问题,传统农机企业暂时不会在植保无人机发力。只是将其作为产品线的补充产品,不会太看重。”
植保机的命门——飞防队盈利模式
植保无人机利润微薄、尤其是飞防队赚钱不易的话题,一直以来受到行业关注。
“飞防队如果只做植保无人机,很难赚钱。”杨林在采访中表示。据宇辰网记者了解,目前很多飞防队的收入主要为飞防作业费,农药一般由农户提供,药是否对症,植保队并不负责。在这种模式下,植保无人机仅仅成为打药工具。杨林表示,这样的飞防模式,对农户来说成本其实相对提高了。
“协会在湖北公安县曾接触过这样一种模式,植保飞防队将整个作物生长期的植保作业承包下来,盈利不错。”杨林介绍,“当地植保飞防队的负责人植保专业出身,他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把作物从插秧到收获的整个生长期,从农户手中承包下来。这100元包含药+植保作业费。”
在这种模式下,每到作物施药节点,植保飞防队便按照飞防计划进行施药。“由于掌握整个生长期,而且又懂植保,这样的飞防队能够很好的掌握作物病虫害情况。在他们的管理下,通过飞防作业,不但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而且还能够减少作业次数。”这样以来,不仅降低了作业成本,更重要的是符合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农药零增长目标。
在宇辰网记者看来,这种模式之所以盈利,是因为找到了植保无人机的命门:植保飞防队需懂“植保”,才能更好的使用植保无人机。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杨林非常看好这种模式,“对于植保产品,我们希望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这代表着病虫害越来越少。”但同时他也强调,植保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就像灭火器,应该具备覆盖到各区域的服务能力,但最好别用,这与国家农业农村部减药减施的导向也是相吻合的。
对于目前市场现状,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学贵则说,“植保无人机企业多具有IT背景,公司经营者有激情,有新思路,但对农机市场和消费者还需要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过程。”
尊重原创 合法转载
随手在看 长按打赏
▼
转载请标明宇辰网,侵权必究!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