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亿欧作为合作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在现场的亿欧采访中心,我们跟科技领域的多位大咖了解了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从中看到了三个“潜力股”,包括两个底层技术:5G和区块链,以及一个新兴的企业服务市场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
以下是亿欧与三位嘉宾(CEG Ventures创始管理合伙人、苏州超块链创始人史兴国、竹云创始人董宁)在IT领袖峰会上的采访内容:
5G:备受追捧,但杀手级的应用还未显现
王维嘉曾在在美国硅谷创办美通无线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移动联网,目前为CEG Ventures创始管理合伙人,专注投资前沿技术。
作为无线通讯领域的老兵,王维嘉并不认同2019年是5G应用的元年。首先,判断一个技术是否到了元年有很多标准,看5G基站的数量是一个标准,但王维嘉更看重实际用户的数量,看是否达到了百万用户。
“具体来说,假如某个应用只能用5G来支持,并且离不开5G,才是5G元年。就像一开始使用iPhone的用户并不多,然而一旦你用上,你就会用下去,不会再换成诺基亚。当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东西时候就是它的元年。目前从成熟度来讲,5G还相对早期。” 王维嘉说到。
王维嘉回忆,当年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之前,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移动互联网只是把搜索框放到了手机上,而另一派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但还不清楚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到后来,大家才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核心区别就是:位置,手机定位催生出众多O2O应用,以及现在的多家独角兽公司。
在王维嘉看来,5G现在也是同样的情况,大家看到5G的速度更快,延时更低,预见5G对于自动驾驶和远程医疗的帮助。王维嘉认可这些应用场景,但他不认为低延时是哪个催生杀手级应用的关键,而杀手级的应用场景还未显现。以个人的角度来说,他看好高网速这个特性,因为一定有新的应用是必须要高速网络才能支持的。比如VR显示。
区块链:赋能实体产业的应用即将出现
苏州超块链创始人史兴国曾开发了第一款Sparc64位Linux系统,对操作系统国产化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致力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
关于风口上的AI、5G、区块链三个技术,史兴国有他独到的理解:“现有技术里,人工智能解决现有产业的效率问题,从存量市场上解决问题,本质上是加深产业内涵。而5G和区块链是基础设施级别的技术,具有外延性,触及以前从来没有的应用范围。”在超块链创始人史国兴看来,区块链类似于5G,因为是基础设施级的技术,所以很多应用场景还看不到,但他相信区块链很可能比5G更早实现产业级应用。
史兴国表示,作为一项底层IT技术,区块链技术本身能表达价值和信用,这是区块链跟数据库的核心区别。从应用落地来看,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最早成熟的应用,只不过这种应用由于变得空心化,跟产业脱钩,也因此不被政府鼓励。史国兴认为,区块链目前还有两个方向的应用比较有潜力,一个是供应链金融,一个是互联网内容行业。
之所以是这个两个行业,是因为当传统业务以区块链方式支持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将现实数据和链上数据统一起来。在这个问题不解决之前,最好的落地场景就是不需要线下实体数据上链的,比如互联网内容产业,本身整个产业就是在线上运作,最适合用区块链做支撑。而供应链金融通常是面向垂直领域,可以规避到区块链的弱点,追踪资金的流向。
史兴国也介绍了公司的定位,在产业链上,超块链作为一家底层技术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并行计算的区块链应用,史兴国透露,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愿意根据区块链的架构来挑战公司业务,跟实体产业结合的区块链应用预计最快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
IAM:数字化转型浪潮带来的红利市场
竹云创始人董宁是个具备投资眼光的创业者,在2009年公司成立前,董宁便看到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这个领域的前景,“当时无疑知道了这项技术,在分析全球市场后,发现IAM当年的全球市场累计超过250亿美金,并保持1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国外,IAM市场被IBM、Oracle这类大公司占据,而国内却是空白,现在技术上还有几年的差距。”看到市场前景后,董宁决定投身于IAM领域。
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是融合多类信息安全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保护。在这个时代,企业除了网络安全、物理安全,还要确保人员权限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比如对于新入职员工的账号授权,以及对离职员工的账号回收,都属于IAM的范畴。
近两年,数据泄露问题日益严峻,数据保护条例也更加完善,于是很多公司意识到要把不同的组织、数据、流程整合到一起,打通信息孤岛,以管理好员工、供应商、C端用户等人员的权限,IAM市场顺势成长。
董宁介绍,国内IAM市场在2018年快速增长,原因就是2017年我国正式网络安全法,监管驱动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再加上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和组织都发现:IT系统的用户边界在扩大。除了权限和访问管理,IAM还可以帮组织把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快速打通,实现人员流程组织的有限整合。
关于IAM的门槛,董宁认为有两个:一是好产品,二是对业务场景的熟悉。场景和技术的融合,才能实现有效的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董宁认为,随着客户的积累,先发者的护城河会越挖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