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纯电动车尴尬了:续航短,还拿不到补贴,怎么卖?

2019-04-10 03:35发布

若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合资品牌中恐怕谁也比不过大众汽车。仅从车型布局的密度以及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就能够看出来。而大众汽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收获了相当大的回报。2018年,大众汽车在国内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位居当年车企销量榜单的第一和第二位。加上进口大众,整个大众能占到国内车市份额的15%。

如今,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众汽车对此必然也是相当重视。为此,大众汽车3月一口气推出了三款量产纯电动车型,分别是由一汽大众生产的高尔夫·纯电和宝来·纯电,以及由上汽大众生产的朗逸纯电版。

看到这一信息,相信很多人的反应都和笔者一样。认为大众汽车虽然在新能源纯电动领域动作不快,但是却诚意满满。一下拿出三款可以量产上市的纯电动车,别说合资品牌了,就连对新能源最为积极的自主品牌也少有能够做到这一点。但事实真的如我们看到的这样吗?

“油”改“电”,性能如何保障?

在这三款车型发布的时候,厂家曾提到这三款车型是来自大众模块化的MQB平台,并称这一平台能够完美地兼容纯电动车。大众是玩模块化生产的行家,MQB平台就是目前大众汽车当家的模块化平台,目前大众在售的主力车型几乎都是来自这一平台——但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是燃油车。大家知道,所谓平台化生产就是大量的零部件通用,从而达到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的目的。而这个MQB平台就是平台化生产模式中的佼佼者,基于此平台生产的汽车零部件通用率高达70%~80%。

那么这三款来自MQB平台的纯电动车是否会跟同样出自MQB平台的燃油车差不多呢?虽然厂家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但笔者从一些细节部分发现了端倪——那就是动力电池包的造型。通常,纯电动车的电池包都会尽量设计得规整,比如特斯拉的电池包,更为规整的电池包能够设计出更大的容量,同时为车身的重量配置提供便利。但大众汽车这三款纯电动车的电池包却造型奇特。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电池包所占据的位置就是这些车型原先油箱+传动轴+驾驶席下方的位置。

特斯拉的电池包

大众三款纯电车型的电池包

这三款和燃油车差不多的纯电动车,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自主品牌发展纯电动车早期经常做的“油改电”。倒不是说“油改电”就一无是处,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车身的平衡被破坏、电池包容量小、车身安全系数降低等等。

电池包容量小,连密度也不达标

“油”改“电”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通过调校和设计去弥补,但是电池包所能够占用的位置却没有办法弥补。37.2kWh的电池包只能够让这三款纯电动车的NEDC续航里程处在270km上下。熟悉纯电动车的朋友知道,NDEC工况相对实际用车工况较为简单,因此270km的NEDC续航在实际用车时恐怕难以跑到200km。

当然,对仅用于城市出行的用户来说。200km续航里程倒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无非就是充电勤快点。但这三款车的电池组还面临一个尴尬。就在这三款车发布次日,国家2019年新能源补贴新政出台,不仅对续航里程设立了标准,同时还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做出了要求。虽然这三款车的NEDC续航超过250km,达到了补贴的标准,但其电池组能量密度为121Wh/kg,低于125Wh/kg的纯电动车可享受新能源补贴最低标准线。

换句话说,大众汽车劳心费力国产的这三款纯电动车无法获得新能源现金补贴。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与进口的纯电动车无异。

大众意欲何为?为技术还是为市场

从大众汽车这三款纯电动车可以看出,这招棋显然是走错了。或许用“油”该“电”还可以理解成大众对待新能源有些心急,在国内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之下,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大众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以燃油车为基础打造纯电动车的做法其实也算是一种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案。

另外,无法获取新能源补贴一事。也只能怪大众汽车的“运气”不太好,毕竟这三款纯电动车发布在前,而2019年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在后。

除了这些原因,大众为什么要在中国推出这三款纯电动车呢?我们不妨依据现有的一些事实大胆地推测一下。首先,大众其实已经有纯电动车发展的完整技术方案,为此,其构建了MEB纯电动车模块化平台;其次,在这三款纯电动车发布之前,大众在德国的总公司就已经决定在欧洲全面推行电动化。

那么此时在中国推出这么三款各方面都落后的纯电动车,其最核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大众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纯电动车发展积累技术经验和用户数据(可怜的中国消费者再次被大众当做了小白鼠)。

说说观点

开篇说到大众对中国市场重视。的确,在车型的布局方面,大众的确是不遗余力在中国填补任何一个空缺。但也是因为大众在国内的优秀表现,“店大欺客”在其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全新速腾在美国市场用可靠性更高的8AT变速箱,而在国内就是7速DSG;又比如速腾曾经换装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还因设计缺陷造成了断轴,最后竟以召回打补丁的方式蒙混过关。或许是中国的消费者仍不够成熟,大众依然放心大胆地把中国市场当做新技术的试验田。这样的情况,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指望大众自我觉醒恐怕不易。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7765754115915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