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微信里收藏了数不清的表情包,我们用表情包化解尴尬,来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用语言没办法表达的东西...
令人吃惊的是,表情包的历史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久远,它最早来源于ASCII,翻译过来叫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一种计算机编码。
其实在互联网诞生之前,ASCII就已经存在,以它独有的形式传播,被大众用不同方式使用和解读后,最终成了一种小众艺术。
最早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如果要处理文字,就必须先把文本转换为数字。通过ASCII编码,就可以让电脑呈现文本,尽管它的内容非常有限:
- 26个基本英文字母
- 阿拉伯数字
- 标点符号
1968年版ASCII编码速见表
在1967年,ASCII第一次以规范标准的类型发表,当时的信息设备主要是打字机和电传打字机,终端大多数没有图形显示功能。
1981年,IBM在PC中开始使用ASCII,让它成为了计算机通信的标准。
198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划时代的图像操作系统Mac OS System 1.0,但字符依然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甚至苹果的一些图标都有浓厚的ASCII影子。
除了信息转达之外,人们很快发现了ASCII好玩的一面:它可以做出非常通俗易懂的表情。
最简单的ASCII表情包有两三个字母组成,比如:
:-D 开心
:-( 不开心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用ASCII符号组成的“文字表情”开始在BBS上出现,人们还用它设计艺术字体,用在电子邮件和个性签名中。
随后,ASCII的图画开始变得复杂,比如:
人们很快发现,在网络上传播最广的图,都是用ASCII做成的一些羞答答的图片。
(_ | _) 屁股, ( . )( . ) 胸部是人人都能打出的图案,更高端的玩家,开始把《花花公子》里的女郎搬到网络上。
在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代,一张图片的加载速度令人咋舌,在网上获取色情内容难如登天,相比之下,以字符为基础的ASCII图片显示要快的多,也不费什么流量。
于是通过论坛等渠道,ASCII小黄图被迅速分享传播,甚至有人用软盘储存ASCII色图拿到线下贩卖,就成了市面上最早流传的“黄碟”。
哪怕在今天,“ASCII小黄图”依然存活,它在高清照片、视频、AR等更具冲击力的情色内容下,失去了早年的吸引力,而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小众艺术。
当然,ASCII的艺术还有别的形式,有人喜欢用它打出电影明星,有人乐于用它模仿名画。
但ASCII真正的美,不在于复制,而在于创造。比如最为著名的Joan Stark的作品,普遍画风清新优雅,对于字符的运用极为克制又恰到好处,识别度很高。
woman at bar
girl in mirror
ASCII在艺术上的顶峰,是它给《攻壳机动队》和《黑客帝国》里的数码瀑布提供了灵感,让影片赛博朋克和虚拟现实的风格更加突出,成就了科幻电影中的绝对经典。
两部电影有类似的片头
在功能机的时代,ASCII也成了短信内添加表情的最佳方法,人们喜欢用(=^_^=)喵喵、>3<亲亲、Orz跪了等流行表情作为文字的补充。
智能手机普及后,借助于社交媒体,ASCII也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
2013年Twitter网友@canutedechou创造了一个捧着心心的小兔子表情,但这个表情中隐晦了很深的政治意味,并没有流行。
到了2018年,另一个叫@tokyoguk的网友重新设计了这个兔子,结合emoji,放了一颗红心,并修改了兔子的台词:
“你想要这颗心吗?”“先亲亲我吧。”
这种可爱风瞬间俘获了大批粉丝,人们疯狂转发,并开始制作自己的“you want this?” 表情包。
比如,“用信用卡换爱”的残酷现实风。
还有“我的心只属于我,你这个Bitch ,我更爱我自己。”的腹黑风。
ASCII最后一次更新是在1986年,但直到现在,全球上亿的功能机使用者们依然在发送ASCII表情;在Twitter、Facebook、和各种论坛上依然有大量的ASCII图片;还有很多ASCII爱好者,一直在维持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