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已经扎根23年的德国麦德龙超市,即将退出中国市场?近日,一则麦德龙正在招标出售在华业务的消息持续发酵,引起业内震动。尽管麦德龙中国上海总部回复本报,只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但记者昨日探访本地麦德龙超市,发现客流冷清也是不争的事实。
业内人士表示,本土消费习惯和零售业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下洋超市的发展困境。
传闻发酵:麦德龙欲15亿出售甩卖在华业务
这一次,被抛上风口浪尖的是已经进入中国市场23年的麦德龙。
当地时间3月19日,据路透社报道,德国零售批发超市集团麦德龙已通过招标的方式开始出售其在中国的业务,交易的估值在15-20亿美元之间。潜在买家则包括苏宁控股、永辉超市、腾讯及阿里巴巴等。
记者查阅麦德龙集团2017-2018财年报告显示,麦德龙中国内地分公司营收26.5亿欧元,约合30.3亿美元,如果按照15-20亿美元的估值转让,真可谓“挥泪大甩卖”。
虽然各方目前均未表态,但麦德龙这些年的发展算不上顺畅。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麦德龙在中国新开12家门店,销售额达到巅峰,之后一路下滑。2014年,麦德龙中国业务销售额仅189亿元,增长率只有8%,2015、2016连续两年增幅在1%,2018年营收直接下降1.6%,利润仅微增0.9%,可以说是越混越惨。
所以消息传出后,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惊讶。
现场探访:武汉麦德龙均照常营业客流量不大
那么,在武汉麦德龙的情况如何?
据了解,麦德龙早在2001年就进入武汉市场,官网显示,目前武汉共有4家店,包括洪山商场店(即徐东路店)、硚口店、汉阳店及盘龙城店。其中后两者均是2017年年底开业的。
记者昨日实地探访了汉阳、徐东和硚口的三家店。中午11点多,正是超市里买菜购物人群较多的时候,但位于汉阳四新的麦德龙店内,顾客寥寥,收银通道仅开了1个,生鲜区顾客最多,也不过七八人。一名经常在此购物的年轻女顾客告诉记者,该超市周一到周五人都非常少,只有周末人多一点。
随后,记者又来到徐东店,同样客流冷清,在标着“大甩卖”字样的促销区也少有客来,有的区域促销员比顾客还多,基本都在闲散状态。在他们宣称“人流量比较大”的下午三四点钟,麦德龙硚口店内客流量明显比前两家店多了不少,但25条收银通道,也仅开了五条,远远没有饱和。
记者现场询问了三家店的多名工作人员,均表示对相关“撤退”传闻并不知情,也没有接到任何来自总部的消息。
记者就此致电麦德龙中国的上海总部,相关负责人回应本报记者称,麦德龙中国是正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能力,目前进展不予置评。但不会改变各地店面的经营模式,均照常营业。
业内声音:放不下身段被时代产物打败
事实上,这些年有撤出中国市场传闻的不止麦德龙一家。家乐福、沃尔玛等洋超市,都不止一次传出相关消息。
“洋超市在欧洲市场的那一套方法拿到中国不适用了,中国人消费习惯截然不同。”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洋超市采取仓储合一的形态,所以,选址大都交通不太便利,需消费者自己开车去买。而中国人显然更喜欢开在人流密集地的超市,喜欢即逛即买。“洋超市本身不存在核心技术,本土超市过了最初的学习期之后,很快崛起并且更适应本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抢走了他们不少市场。”业内人士表示。
麦德龙更让人抓狂的是其会员制度。很多武汉人都记得,2001年麦德龙在武汉刚开业时,选好一堆东西却因没有会员卡不能付款的尴尬。虽然后来麦德龙也在不断妥协,不需要再付费办会员,也有了临时会员卡,但直至昨日记者采访,在结账时仍需出示电子会员卡,这阻挡了不少消费者的步伐。
“其实,最关键的是,他们又赶上了中国零售行业的巨大变革,新业态、新超市不断崛起,几乎把这些洋超市逼到了困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先明说。如今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动动手指,两瓶饮料都能送上门,新生代消费者崛起成为消费主流后,更注重产品、便利性及消费场景,大卖场已经不能吸引新生代消费者。这些在中国市场角逐多年的外资零售商,正在被便利店、电商等时代产物打败。
如今,连沃尔玛、家乐福都和京东到家合作,出现了送货上门、自助收银等更受新生代消费者欢迎的现代化手段。而就记者现场看到的,麦德龙虽然也开通了网上商城,但现场采访,几乎没有消费者用过。
“麦德龙其实也在努力转变,但太慢,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业内人士评价,如果麦德龙此次能找到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倒不失为一个新的发展途径。
楚天都市报记者郝晓燕 实习生 刘琴 摄影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