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红星新闻3月28日曾报道 《重磅!个人ATM实时转账不再强制要求24小时后到账》
3月28日,央行通过其官方网站回应了这次新规出台的背景和相关调整内容。在谈及公众比较关注的为何调整自助柜员机转账管理政策时,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不法分子转移诈骗资金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银行呼吁适当调整自助柜员机转账管理政策,以满足正常客户实时转账需求。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大打击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力度,2016年9月,央行出台了加强支付结算管理的规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势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诈骗手法、资金转移等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为此,人民银行研究制定了《通知》,从健全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加强转账管理、强化特约商户与受理终端管理、广泛宣传教育、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提出21项措施。
该负责人称,大量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反映出,当前不法分子转移诈骗资金使用的账户有从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特别是单位支付账户转移的趋势。而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也存在单位支付账户实名审核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为此,《通知》从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单位支付账户管理。尤其是利用买卖的账户转移诈骗资金,已成为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加大对买卖账户等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使公众明白非法买卖、出租、出借账户的法律责任及其危害性。
在谈到自助柜员机转账管理政策的调整时,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的261号文规定,除向本人同行账户转账外,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ATM,含其他具有存取款功能自助设备,下同)的,发卡行在受理24小时后办理资金转账。
据介绍,该文件出台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近一半受害人是在不法分子的诱骗下,通过自助柜员机具向诈骗账户转账,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受害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不法分子引导在自助柜员机具的英文界面中进行转账操作。针对这一情况,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挽回资金争取时间,261号文采取了个人自助柜员机具转账资金在24小时后到账的临时性措施。该规定有效阻断了不法分子诱骗受害人通过自助柜员机具将资金转入诈骗账户的犯罪行为。与此同时,该措施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正常使用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客户体验。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不法分子转移诈骗资金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自助柜员机具诱骗诈骗数量已很少。同时,银行自助柜员机具均已基本完成改造,在办理转账业务中增加了汉语语音提示,通过文字、标识、弹窗等设置了防诈骗提醒,非汉语提示界面能对资金转出等核心关键字段提供汉语提示,防诈骗功能大幅提升。
在此背景下,许多银行呼吁适当调整自助柜员机具转账管理政策,以满足正常客户实时转账需求。在兼顾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基础上,经商公安部门,《通知》对自助柜员机转账管理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即通过自助柜员机具为个人办理业务时,可在转账受理界面(含外文界面)以中文显示收款人姓名、账号和转账金额等信息(姓名应当脱敏处理),并以中文明确提示该业务实时到账,由客户确认。符合上述要求的,可不再执行自助柜员机具转账24小时后到账的规定。
红星新闻记者 杨斌
编辑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