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产业,在很多企业眼中都是一块香饽饽。据《2018-2019年中国打车出行专题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长至2.85亿,打车已成为当下主要出行方式之一。而且从用户调研数据来看,比起线下巡游出租车,53.6%的打车用户更偏爱随叫随到、便捷性高的网约车出行方式。面对这样一个大金矿,有实力的企业自然都不愿错过。
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融入,刚需的出行变得更具投资价值。因此,哪怕之前共享出行产业出现太多“幺蛾子”事儿,但企业的投资野心始终没有停止。尤其是在原本的霸主滴滴正处于“至暗时刻”,在这个时间节点对其展开“围剿”,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儿。就在近日,一汽、东风、长安三大传统车企联手腾讯、阿里、苏宁等企业,共同出资97.6亿元成立合资出行公司,将投资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共享出行产业。滴滴危在旦夕?并非危言耸听。
跨界的合体,奇妙的组合
传统车企涉足共享出行产业,并不是稀罕事儿。去年9月,众泰汽车与福特智能出行组建合资公司。去年10月,戴姆勒与吉利宣布组建合资公司,两者均将推出高端专车出行服务。去年11月,上汽集团推出中高端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身为第一家在中国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宝马去年12月启动网约车项目。但因收费较贵等问题,该项目并不算成功。而在今年1月,江淮上线旗下移动出行品牌“和行约车”。
但此次一汽、东风、长安三大传统车企联手腾讯、阿里、苏宁等企业杀入共享出行产业,显得与众不同。相比其他传统车企各自为战或抱团,这次是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巨头展开合作,不仅声势更大、资金更充足,且影响力也更深远。事实上,这一奇妙组合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步步搭建起来。
2017年12月1日,一汽、东风、长安三大车企高层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后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去年12月21日,这三大车企高层又正式签署《T3科技平台公司合资合作意向协议》。三大车企除了在技术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研发等之外,还准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在共享出行产业有一番作为。而时隔三个月之后,三大车企就与腾讯、阿里、苏宁等互联网巨头成功展开合作,可谓神速。
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巨头跨界的合体,为这次合作带来不少光环。看来共享出行产业,又要掀起波澜了。
扮演各自角色,互补成破局关键
在这个奇妙的组合中,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巨头不仅有各自的需求,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传统车企来说,燃油车销量下滑已对它们造成巨大影响,寻求新出路成为燃眉之急。在之前,它们的选择是押宝新能源汽车。但在新能源汽车车补脱坡的大形势下,传统车企又面对着新难题。
但通过切入共享出行产业,它们能够把自家的新能源汽车投入到网约车、共享出行领域。这样一来,既消化了库存,又能让自身从汽车行业的上游落地到服务侧,可谓一举多得。再加上共享出行产业的消费理念培育已经成熟,传统车企在此时入局,算是收割了成熟果实。
而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它们之前的线上增长已经遭遇瓶颈,也继续在寻求新驱动力。此前B端、新零售等,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共同选择。而通过与传统企业合作再次在共享出行产业种下一颗“种子”,让自身技术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哪怕互联网巨头之前已经投资多个共享出行企业,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谁都懂。
此次合作能否成功,关键或许在于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巨头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能否把多方优势互补,迸发出1+1>2的能量。如果是一盘散沙的话,那就成为一个松散且没有价值的联盟而已。
滴滴制霸之势被挑战,或现新格局
面对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体,最“恐慌”的或许就是滴滴了。近段时间以来,滴滴一直处于多事之秋,巨额亏损、安全问题等让滴滴难以应对。而处于调整状态的滴滴,目前其实处于一个“虚弱状态”,其制霸之势相对以前来说变得没有那么强势。甚至在服务、体验方面,滴滴都成为乘客、司机“口诛笔伐”的对象。
在这个节骨眼上,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巨头联手杀入共享出行产业或对滴滴造成重创。如果它们能够提供更佳低廉的价格、更加舒适的体验,那么消费者很容易就会做出选择。这样也能看出,滴滴之前通过收购在共享出行产业呈现的垄断局面,并没有那么稳固。
在这个时代,颠覆与冲击往往比你想的来得更快、更猛烈。稍不注意,再大的巨头和独角兽,都会“凉凉”。(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