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理念一经提出,迅速热了起来,各地政府很热,市场也很热。中国经济自进入新常态以来,出现这两种都热的情况非常少。政府热的很多,但市场不一定热,其标志就是民营资本不跟进,国企跟进还不能完全作为判断标准。
但是特色小镇的理念提出来后,民营资本也非常热,从阿里巴巴到华为、从万科到万达,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集团都在涉足,这个现象十分罕见。
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特色小镇成为新常态以来不多见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投资的新领域、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或新平台。
1、大势:静悄悄的变革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我国都是乡村资源往城市里输入。但是近两三年以来,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资源也开始走向乡村了,可以这样说,出现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趋势。
其中有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技术的突破。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大众化,汽车进入家庭,互联网的大发展等,极其深刻地改变了城乡之间的区位不同,距离障碍消失了,过去乡村的区位劣势基本不存在了,现在看来,还可能是一种优势。
总之,轻资产的这类资源,价值在上升。这一上一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变化。“老婆孩子热炕头、两亩土地一头牛”,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以前都是不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也不被视为资源。但是现在不同了。
概括一句话,就是乡村的价值在提升,传统的慢生活、乡村景致,也就是传统乡村生活的整体价值在提升。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最近若干年以来,高房价、交通拥堵、雾霾等“大城市病”深深困扰着人们,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以及旅游的热点。高房价让许多人无法在城市中生存下来;雾霾的长期化,则有可能使城里人到乡村度假、养生养老成为下一波相当重要的推动因素。近几年的乡村旅游热与此高度相关。
北京、上海这些地区的退休老人,完全可以支付他们在江西婺源、海南、广西等地的日常生活,许多老年人干脆就在那里长期居住。间歇性的、长期半长期地逃离大城市,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巨大的消费力量去往乡村,是城市消费的外溢。如果雾霾长期化的话,这将成为一种常态。对于中国这种人口大国来说,常态就意味着几千万人的消费市场。
2、常势:差异化的命脉
特色小镇可以分为发展新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和以农村软资源开发为主的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
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利用秀美山川、良好生态,或新鲜果蔬、风味美食,或传统建筑、历史渊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风情,加之宁静散淡的氛围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对城里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种现实需求。人们的生活追求正在由一般的物质层面,向精神及人文层次演进,休闲、养生、探险、游历、摄影、写作、交友、亲子等特色需求,使这一市场还在持续扩大之中。
古村古镇要生存,一定要与大市场对接,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让自身价值换取市场资金,给投资者和当地人以持续回报;
二是当古村古镇成为可以赚钱的文化旅游产品时,保护就有了真正的动力和能力;
三是建设开发要转型升级,从卖有形商品转向卖无形文化、卖传统生活方式、卖穿越之体验、卖思古之环境、卖原生态之特色。
文旅特色小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真正体现特色,走差异化之路,特色是命脉。要改变以往以山寨、模仿、复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形成或产业,或文化,或资源,或建筑的特色小镇。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走了一条模仿型的道路,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是模仿、跟随的思维。我们今天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这个认识问题,脱离这一点,具体讲某一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如何体现特色,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有差异化才有特色,而差异化很简单,就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异的世界,不必说国外,仅仅是中国,差异就太大了,从方言到饮食,各个方面都很不同。许多地方花了很多钱,建设起来的都是似曾相识的东西,规划图纸几乎一模一样,建筑材料都是相似的,把城市的一套又搬了过去。
浙江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就不同,把当地能利用的旧东西几乎都利用起来了,这就是因地制宜。乡村为什么一定要建水泥路,石板路不好吗?如果一个地方有火山,用火山石铺设道路就很好。同一化的旅游只会越做越难。
此外,这次文旅特色小镇热有一点特别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就是强调小空间、大作为,以小取胜,这才是真本事。从过去数量、规模型的增长,变为质量、品质型的增长,改变发展思路,这是中国现在真正需要的。贪大求洋的结果是建起了许多“大而不强”的东西,现在则强调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从浙江、贵州等地提出建设特色小镇,到后来上升为国家战略,所有出台的导向性政策,都是追求小。
3、趋势:生活化的旅游
“特色”和“小空间、大作为”,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具体到文旅特色小镇,可能还会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是融合、跨界、共享。这是新经济的理念,对于特色小镇和旅游业来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为什么许多地方的旅游长期停留在“门票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没有吸引游客付费的极为丰富的、可选择的产品。
浙江的特色小镇提出来“三个三”,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必备;“三位一体”,即产业、文化、旅游是标配;三次产业融合,即一、二、三产业融合,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如果只具备一次产业的功能,就没有旅游价值,如果有了规模,具备了观赏价值和因素,就融合了三次产业的功能,价值体现是最大的。
文旅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特点是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导向。特色小镇不是以传统的行政镇为主,而是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旅游业也可以理解为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平台。市场化的一大好处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投资回报等,资本不会进入。可以采取PPP模式,政府以委托、特许经营、基金等方式支持,市场化开发、招聘专业公司市场化运营,多元参与。
重视软资源的开发,对于文旅特色小镇来讲也非常重要。要重新定义小镇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不能缺席特色小镇。此外,传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乡村文化、传统建筑、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是特色小镇开发的重要资源。生态型经济、原生态产品、绿色经济、信息经济,是特色小镇软资源开发的基本特点。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原生态农牧产品、特色种植和养殖,是软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当是特色小镇的追求。
文旅小镇的另一个特点,是要防止建设成为缩小版的城市,这曾是我们最失败的做法。文旅小镇不一定需要巨额投资,镇区整体风貌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延续自然发展的传统格局,尊重自然环境的特色。街区体现地域、民族、传统或时代特色,住宅建筑风格、色彩、体量要协调。规划建设要保持乡村风貌、拥有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致化。总之,在形态上,城市应该是城市,乡村就应该像乡村。
文旅小镇的最高境界,是让城里人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以前搞古镇开发,最大问题是见物不见人。把原来居住在里面的人迁走,按照商业化、盈利原则改造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大卖场,与当地人的生活完全脱节。改造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生活方式,做到融入、融合、彼此适应。
如果把城市的建筑模式搬到农村,就是社区化、房地产化、园区化,搞成了综合体、大卖场,是反生活、反常识、反生态的。古村古镇最重要的价值和灵魂,是要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当地人、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小镇建设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当地人要认同规划、参与建设、分享成果,这一点在我国特别重要,是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否则就是一个房地产项目。
要避免用工业化思维搞建设,运动式开发、一次性解决、毕其功于一役等,都是不可取的。要整体规划,滚动开发、梯次建设。要协调好出政绩和慢工出细活的关系。要尊重现有村落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避免大拆大建;综合考虑整治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避免急功近利;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延续特色景观与传统风貌,避免贪大求洋;政府统筹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大包大揽。
总之,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精工细作,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