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里的“三多堂”20年,或许是中国纪录片的重要轨迹

2019-01-06 23:15发布

导读:近日,六集纪录片《中关村》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这部透过中关村讲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作品,被众多网友认为是一种“知识报国”的情怀的展露。对于其制作方三多堂而言,这种家国情怀也是其20年创作轨迹的重要缩影。纪录片企业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纪录片人的担当体现在何处?20年来,三多堂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在诉说着答案。

文 | 多米

2018年12月,一部小切口大视野的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看惯了今日恢弘工程的景色之后,这种立足科技研发历程的纪录片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中关村》在讲述中有何新意,这样的选择出自谁手呢?看到三多堂传媒20年间各部作品的重心和诚意,不难体会到这样一群纪录片工作者与祖国同行的信念与责任感。

小小一“村”,担负知识报国的使命

过去一年,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影视作品大潮中,中国工程、民生、政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景象在荧屏上一一展开。而12月底才姗姗来迟的纪录片《中关村》以小见大地聚焦于全国最尖端高新科技的创新中心,从一个技术园区的历史与未来,透视国家尖端科技发展的脉络。

“改革是底色,创新是灵魂”。

随着宣传片的画外音,《中关村》以创新科技为主题向观众展开了画卷,成为2018年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收尾之作。

与许多纪录片一样,《中关村》也是以奋斗的故事为载体、以人物的情感为血肉,保证纪录片的共鸣和可看性。而不同的是,其别出新意的选题视角,即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创新驱动发展历程。

对于享受着科技飞速发展成果的现代人来说,多年前的媒介使用经历都成为考验年龄的话题。很少有人再去讨论当年国内首批网民如何使用电脑,而对于这个问题,《中关村》给了我们专业详细的解答。还有海上通讯、液态金属等技术的突破,中国科技企业的诞生历程等故事……历史的时间轴就从这些生动的细节中梳理下来。

故事生动,讲述故事的视角和逻辑却非常严谨,《中关村》从体制破局、创新行动、政策加持、磁场效应等方面展现了40年发展历程中中关村的成功经验,也透视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无数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因,在今日的时间节点上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

“国家视角”和“国际视野”的20年

能够看到,带有“三多堂”标签的《中关村》特质鲜明。原因在于,20多年来,三多堂一直在选材上倾向于国家发展的视角和容纳世界的眼光。

1998年,迎着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节点,三多堂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20年20人》。纪录片选取了吴敬琏、王石、张瑞敏、王海、鲁冠球等20位商界人士作为拍摄对象,展示改革开放对他们人生历程的影响。当年,纪录片中的很多人并不算知名,但是如今再看就会发现,镜头内外的人物已经成长为当今时代的中坚力量。无论对于当年的奋斗者、企业家还是纪录片人来说,这部片子都是一种经典而珍贵的历史影像。

随后的20年,三多堂围绕着国家主题,从各种不同寻常的角度把一个国家的样貌勾勒得充实而富有时代感。1999年的《国典春秋》选取了建国以来每一届国庆大典的题材,以揭秘的形式将庆典的准备活动呈现在观众眼前,因为时间跨度与庆典的特殊意义引起观众的强烈感慨。这部纪录片目前已经在国内160个电视台播出。

与《20年20人》一样展现商业题材的《公司的力量》,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思考中国公司顺利成长、商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99年播出的《西藏人》,从10个普通而生活化的故事入手,体现西藏民主改革40年的历程;2001年《忠诚》收录了68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2008年《中国故事》在改革开放 30 年节点选择了10位年龄职业各不相同的主人公进行拍摄……总之,素人的真实故事总能成为打开艺术与生活之间一扇门的钥匙,从这些作品中可以见到现代中国的生活百态。

2008奥运会至2010亚运会期间,紧随体育赛事的热点话题,《我们的奥林匹克》《亚运在中国》《中国冰雪记忆》等纪录节目陆续播出,成为国内优秀体育纪录片的代表之作。当然,也少不了纪录片非常擅长的科技工程题材,21世纪初《光荣与梦想》《科学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五周年》《绿色中国》等作品接连推出,对新一世纪国家发展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和传播。

除中国题材之外,三多堂更有多部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制作”,包括讲述九个国家沉浮历史的《大国崛起》,梳理重现海洋国际史的《走向海洋》等。讲述历史并不代表拥有对于历史事实的阐释与决定权,相反,公允和详尽才是纪录片应该追求的准则。一个国家的胸怀和眼光也正是这样体现在影像作品中。

担当与情怀,一个公司样本的答案

从1998年至今,三多堂从首家专业的主流纪录片制作公司,发展到现在成为中国纪录片行业几乎最有代表性的企业。2011年,三多堂传媒成为行业内首家引入风投的公司。3年后,又成为纪录片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以不变的家国情怀和优质的口碑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先的步伐。

这家老牌公司,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比比皆是。

除了前文提到特定时间节点下的献礼作品《国典春秋》《中国故事》等,还有《国家宝藏》《我的时代和我》这些或具浓厚历史感,或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口碑之作,以及2017年的一系列国家品牌计划系列宣传片 ,作品中皆是对于国家形象的关注。如此梳理下来,就能看到三多堂与祖国共成长、共发展的态度。

回顾三多堂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们在选题和观念上的坚持,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他们深刻的职业认同感、看到他们为推动行业发展而付出的努力。

2014年,三多堂制作了纪录片《热爱纪录片的人们》,这是第一次全面梳理中国纪录片百年发展历史的一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作品中细致地展现了各个时代下经典的纪录片作品、代表性的纪录片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在作品中引导观众思考纪录片于时代的关系。除了向大众介绍纪录片,其实它更是送给纪录片同行的一份宝贵礼物。这部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开始思考中国纪录片行业历史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仅从这份行业意义来看,这部作品也对得起当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的荣誉。

其实,家国情怀的前提,是要保证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成绩。对于一个纪录片企业来说,坚持作为纪录片人的自我认同,做到行业与国家共同成长,才真正称得上心系国家、为时代增彩。作为行业中的老牌公司,三多堂的纪录片之路,也是中国电视和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缩影。坚守不易,三多堂对于其他纪录片从业者最重要的启示,或许就在于以高质量作品回报社会的这份行动力。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4338545872417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