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中网-CV智识 作者:Stephanie.Zhang 编辑:张丽娟
从17548元变成18987元,网友陈利人称其日前在携程前后两次定的机票差价高达1500元,同一时间海航官网的机票则只需16890元。
一时之间,携程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这,都是大数据杀熟惹的祸。
越是熟客越是挨宰?
陈利人爆料后,事件发酵后不久,携程便给出了官方回应。回应公告显示,陈先生这种情况是由于系统bug产生的,目前已经修复。
为了挽回企业形象的损失,携程董事长孙洁还曾特意回应了此事,她表示,我们的平台不允许这种价格歧视。
她进一步解释道,航空公司的机票存在动态波动,携程只按照他们给出的价格做展示,而酒店存在星级之分,价格也都不一样。但是携程展示给每个用户的价格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关于这种回复,广大网友并不买账,并纷纷抛出了自己被携程等OTA平台(在线旅行社)杀熟的事例。不过遗憾的是,当CV智识私信这些受害者时,他们都选择了沉默和回避。
在采访中,CV智识分别请业内人士对自己使用主流OTA平台—去哪儿,携程,飞猪和美团进行了优先排序,其中大部分人表示会优先考虑飞猪和美团。一位与CV智识熟识的采访者就直言,他不会使用去哪儿和携程,怕被坑。
但携程如此并不是孤例。
一位受访者对CV智识表示,他最早是在2017年的时候发觉真的存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的。该受访者举例称,他与妻子同时打车,同时发起,同样的起止点,但是他的定价每次都会高一些。
后来他自己分析称,因为他几乎每天都要打这个路线的车,而他妻子是偶尔会打,就感觉是系统分析出来熟客吃定的感觉。
近日新华日报报道,接到消费者反映称,花158元购买的京东会员竟然没有优惠,京东PLUS会员专享价竟然无折扣。
具体来看,在“京东”App上,随意搜索了一款由京东超市出售的、某品牌电热水壶的商品,价格处显著表明,作为“PLUS会员”,可享有专享价199元——这意味着,这一价格是PLUS会员享受到的特殊权益。
但是,当使用非会员账号查看同一商品时,却发现价格没有任何区别,也是199元。
其实这也是大数据杀熟的一种表现,或许在京东看来,购买PLUS会员的用户不会费心思去比较价格,默认价格优惠,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熟客吃定的做法呢?
无独有偶,网友王小山在微博上爆料称,这几年他订票基本上用国内的APP,其中飞猪用的最多,曾遇到问题时,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一直不错,因此不疑有他。
但近期得他人提醒,才思索是否遇到了“杀熟”问题,后回忆加查看发现“在去年,同一航班,别人卖 2500 元,飞猪卖我 3211 元。”
特别地,在2018年12月20日,大数据杀熟还当选为了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但实际上,用户所发现的大数据杀熟出现的更早。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旅游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网络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而在线旅游平台更为普遍。
都是钱惹的祸?
百度百科上显示,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关于OTA平台对于大数据杀熟这样明知故犯的理由,CV智识也咨询了多位平台从业人员,他们一致认为企业这么做就是想利用低价吸引新客户,同时还能从熟客身上赚钱。
与此同时,其中一位平台从业者对CV智识谈到,如果公司具备比较成熟的大数据技术&用户分析系统,杀熟的操作基本是零成本,基本上只需要一个工程师开发不到一周就可以了。
此前网友“鐵之貝克Amadeus”吐槽说:前几天在飞猪预订了一家酒店,到酒店入住的时候大堂工作人员都惊呆了,问我为什么订贵了那么多钱,比直接在酒店付的价格高了10%。
于是马上用朋友的手机查了一下价格,比其手机上便宜30%。飞猪客服说是因为价格实时变动,从此告别飞猪。
网友“张氏微言”表示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带老婆孩子出去玩儿,用携程订酒店。结果同一家酒店,经常出差的我竟然比基本不出门的老婆查的价格贵好多。”
据了解,在用户分析系统中,我们每个用户都会被打上标签,这也是用户分析系统的主要作用。
一位OTA平台的技术从业人员向CV智识介绍称,用户分析基于大数据,是根据用户的整体行为来打标签,也会有专门找出有某些特定行为的用户的场景。
此外,谈及用户分析系统的主要作用时,一位熟知行业情况的内部人士透露称,该系统的用途主要分为精准推荐,用户运营和搜素结果排序。
而我们现在所关注的大数据杀熟只是用户分析系统众多用途中的一个,它的本质是利用用户分析来做的一种定价策略逻辑。
该内部人士进一步指出,整体来看,用户分析系统能够有效提升GMV(网站成交额),因为对用户来说 个性化更强,并且可以接入个性化推荐,大数据杀熟也是实时提升GMV的一部分,而且很明显。
在被问及能否给出相关数据时,该人士表示各个公司不一样,而且直接跟赚钱相关,属于公司机密。早在2018年3月28日,光明日报就发表了《大数据杀熟,无关技术关乎伦理》的文章,文章指出,有声音指出将“大数据杀熟”归咎为“大数据精准靶向坑人”。
当然,也有些业务场景是没办法杀熟的,比如淘宝、美团,每个人看到的定价都是一样的,不然合作的商家也不会答应。
游戏行业人士也表示,在他们的领域就完全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事情,因为游戏行业基本上是免费制,是先体验后付费的。
如果让专业人士对飞猪,去哪儿,美团和携程的用户画像系统排序,则是飞猪第一,美团次之。
“杀熟”背后是人心
本质上说,大数据技术并无原罪,由此所衍生的“杀熟”,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商业套路。这一定价“潜规则”,正是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
企业杀熟的好处肯定是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当然一个企业出现杀熟行为反应了高层领导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问题。
2017年10月9日,韩雪曾在微博上揭露携程在售票中的违规问题,但是她表示,自己投诉后,除了等来了一句抱歉,别无其他。从中,可见携程对用户,对消费者的冷漠态度。
但反过来说,它也可以对老顾客实行精准优惠。所以,不必将“大数据杀熟”视为大数据发展的必然现象。
真正要担心的是,这一现象可能给大数据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制造“污名效应”。
行业观察人士也对CV智识表示,大数据杀熟这个问题涉及方面很多。
他觉得技术不是最大问题,问题在于政策和法律法规,数据的不透明,用户没有决策权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对企业的监督,缺乏对杀熟这种投机行为的法律层面惩罚制度。
最后,专业人士对大众给出了面对大数据杀熟的建议,即如果想维护自己的利益,遇到杀熟不能保持沉默,同时积极支持其他用户的维权行为,促进相关的立法和监督。
而在前些日子的携程大数据杀熟事件中,就有这样一个敢于发声,敢于维权的人——北京凤凰联动的总裁张小波。
在张小波的置顶微博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就自己与携程的”服务合同纠纷“禀入法院,希望得到满意的结果。
结语
大数据杀熟,你被杀了嘛? 这个问题的回答者中十个怕是有九个的答案是肯定的。
转眼间,又一年315将至,巧合的是,去年315晚会就将多个平台的大数据杀熟作为了十大热点事件,而今年“大数据杀熟”能否上演两次连续登315晚会黑榜的传奇大戏,答案今晚就能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