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投资史,其实是一部巨大的泡沫史

2019-03-13 22:03发布

昨天看到留言竟然还有人再问区块链的问题,不得不说,还是有人对投资和泡沫一无所知。

我的回复也很简单:99.99999%给你讲区块链的都不会是投资,直接拉黑就没错了。



其实有没有泡沫,泡沫有多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泡沫会不会破,以及什么时候刺破,但这个答案没有人知道,有时候刺破泡沫的,往往是一些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所以很多人说,泡沫,只有等到刺破的那一刻,才被称作“泡沫”。而人类的投资历史,一直都是一部巨大的泡沫史。

1、郁金香泡沫


首先是最著名的“郁金香泡沫”。

荷兰是⽼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早开始海上贸易的国家。17世纪初期开始,荷兰从海外贸易中积累了⼤量财富,荷兰⼈的腰包也开始⿎起来。

那个时候,富有的荷兰⼈,以收藏稀有的郁⾦⾹为⼀⼤乐趣。到了17世纪30年代,收藏郁⾦⾹已经不仅仅是富⼈的乐趣了,整个荷兰,举国上下都为之疯狂。

⼤家看重的不是它的美丽,⽽是想赚取升值的收益。

据史料记载,1634年的时候,郁⾦⾹的价格可能在⼀个⽉内就可以翻⼀番。

很多投机客看到了机会,也开始参与其中。到了1636年,⼀株稀有的郁⾦⾹品种Chider可以卖到1600弗罗林(荷兰货币名称)。




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头公⽜的价格是120弗罗林,⼀辆⻢⻋是500弗罗林。这也就是说,⼀株郁⾦⾹的“价值”相当于13头⽜

为了⽅便交易,1636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专⻔开设了专⻔的郁⾦⾹交易市场。

荷兰国内,⽆论是贵族、⼯匠、农⺠、伙计,还是扫烟囱的⼯⼈、旧⾐店的⽼妇⼈,都加⼊了郁⾦⾹的投机。

就这样,郁⾦⾹的价格在1636年到1637年之间,⼜涨了60倍。

1637年2⽉,郁⾦⾹中的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卖了6700荷兰盾,这相当于440个荷兰⼈⼀年多收⼊,也相当于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上⼀栋别墅的钱。

疯狂的顶点,往往伴随着⿊⾊幽默。

同样是在1637年2⽉,⼀个很偶然的事件,忽然引发了恐慌。⼀个年轻的⽔⼿,他特别喜欢吃洋葱。误把富商的⼀颗“价值连城”的郁⾦⾹球茎当作洋葱给吃了。

得知情况后,暴怒的富商将他扭送到法庭,要他赔偿⾃⼰的损失。这时,法官为难了:⼀颗郁⾦⾹球茎价值3000⾦币,到底是荷兰⼈疯了,还是这个⽔⼿不识规矩?

这⼀事件在郁⾦⾹交易市场不胫⽽⾛。⼀些谨慎的商⼈觉察出了异样,开始抛售郁⾦⾹球茎。⽽这正如雪⼭上掉下的⼀块⽯头,瞬间引发了雪崩。

⼀夜之间,那些球茎变得⼀⽂不值。许多靠借款或者变卖家产的投资⼈也在⼀夜之间身⽆分⽂,有钱⼈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贵族们眼睁睁地看着⾃⼰的家族财产灰⻜烟灭⽽⽆计可施。

郁金香泡沫的破裂不仅仅是一次有钱人之前的零和游戏,它伤到了荷兰的国本,在“郁金香泡沫”破灭之后,原本十分红火的荷兰突然“歇菜”了,逐渐退出欧洲历史中心舞台,沦为二流国家。

它打乱了荷兰整个经济结构。经此一折腾,荷兰原本引以为傲的造船业停顿了下来,让位给花卉种植业。

不造航船改种花的荷兰,最终在17世纪的海上争霸中输给了英国。更为重要的是,泡沫破灭也让民众看到了政府的贪婪。

为了多收交易中的印花税,荷兰政府前期曾助推过“郁金香泡沫”的兴起,负债累累的民众自此不再信任他们之前曾浴血保卫过的国家和政府,荷兰就这样丧失了走向强大的门票。

2、钻石泡沫


在南非发现大钻石矿之前,地球上只有印度和婆罗洲产钻石,产量极其稀少,自然价格不菲。

但是在1870年的一天,南非突然出现了巨大的钻石矿,矿产资源丰富到你可能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出几颗钻石。

南非钻石矿的投资人是一群英国人,自己挖出了如此规模的钻石矿原本是一个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得知钻石矿的规模体量之后却笑不出来了,因为钻石这个资源和其他资源是很不一样的。




在各种资源里,石油是有实际用途的,黄金是亘古不变的第一货币,钻石的作用却只有装饰,然后就只能做工业钻头了。

做钻头自然是卖不上价格的,他能卖出高价,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稀有。

如果正常开采南非的钻石,足够给全球每一个人配一个钻石手链的,如果钻石如此烂大街,那么肯定也卖不上价格,整个钻石矿的价格就废掉了。

所以他们成立了一个垄断组织,名叫De Beer,在上百年的时间里,De Beer控制着全球90%的钻石,只有他稍微调整产量计划,全球的钻石价格立刻就会变动。

然后,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洗脑计划,钻石的用途很少,除了做工业钻石,也就只能做个玻璃刀划一下玻璃了,其余啥用都没有。

为了放大钻石的价值,钻石商提出了列入史书的广告口号:钻石恒永远、一颗永流传。

投入重金在美国电影和影视明星身上做广告,钻石被列入了结婚的必需品中,爱情的忠贞必须要用这颗亮晶晶的小石头来证明,没有它,你就无法结婚。

借此,钻石商们成功的给钻石塑造了价值,并且让人们相信他的价值,同时阻止了售出的钻石重新回流到市场之中。

而实际上,钻石只要你买入,想重新变现是非常困难的,珠宝商肯用原价一半的现金回购你的钻戒就不错了,钻石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这就是钻石泡沫,至今未破,如果放开手脚正常开采,钻石的价格必定一落千丈,但是他在百年时间里依旧坚挺无比。

3、密西西比泡沫


1719年,法国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陷入了巨大的投机狂热之中。

为了帮摄政王解决32亿里弗尔的国债,约翰·劳成立了劳氏银行,发现货币券。起初为了推广货币券,对金币溢价15%。

尝到甜头后,既得利益者不顾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金银币的储备,成立了一个空壳的密西西比公司,讲了一个美好的故事(贸易垄断权利),发行股票。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无论是豪门显贵还是村夫野汉,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劳氏股票中获得无尽的财富。股票价格涨了又涨,直线飚升。

整个巴黎,从⼀⽚死寂到全⺠狂欢,只⽤了4年的时间。期间,⼯⼈⼯资上涨,资产升值,酒吧、旅馆到处都是在印度公司的股票,股票价格从最初的150利弗尔上涨到10000利弗尔。




与此同时,奥尔良⼤公尝到了发⾏纸币的甜头,所以⼀再下令印钞,其规模超过了原定计划的16倍,远远超出了储备⾦的价值。

历史的必然总是充斥着有些滑稽的偶然,⽽这恰恰⼜是转折点所在。

孔褆王⼦想购买印度公司的股票,但劳拒绝了他。为了发泄⼼中不满,他就拉了两⻢⻋的纸币去劳⽒银⾏,要求兑换为硬币。




虽然银⾏满⾜了他的兑换要求,但也提醒了⼤众,如果⼤家都去银⾏兑换,银⾏是否有⾜够的硬币储备?

这种紧张的情绪逐渐蔓延,也传染到了印度公司的股票上。

再加上奥尔良⼤公在⾯临೿兑时的措施,如调⾼兑换价格、限制硬币的使⽤等,更是加剧了⼈们恐慌的⼼理。

更⼉戏的是,奥尔良竟公然宣布纸币贬值⼀半,这彻底激起了⺠愤。⼈们彻底认清了这场骗局。

密⻄⻄⽐泡沫破灭了随后股价跳水,货币大幅贬值,这个巨大的泡沫使得整个法国经济陷入萧条,经济和金融处于混乱状态,多年之后难以复苏。

4、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由南海公司而起。

1711年,英国政府因为战争产生的债务,苦恼不已。

这时一位名叫哈利·耶尔的著名商人站了出来,集结了一帮富有的商人成立了南海公司,把政府的债务大包大揽了过来。

作为接受政府债务的回报,南海公司获得了南海贸易垄断权,英国政府永久性赋予该公司酒、醋、印度货、缥丝、烟草、鲸鳍的免税权。

那时他们所说的南海,就是现在的秘鲁和墨西哥湾。那时的欧洲人都认为南海地区的地下,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

但该公司开展的奴隶和货物运输贸易等活动非常有限,其自成立之初,主要业务就是处理英国国债。

当时的英国国债流动性很差,有些甚至不能兑付,因此市场价值远低于票面价值。



南海泡沫前的交易场景


在1719年,南海公司通过将英国国债转换为公司的股票,大大增加了国债的流动性,也减少了英国政府的债务,南海公司从中大赚了一笔。

随后,南海公司提出通过发行新股将几乎全部国债转换为该公司股票的计划,并得到议会和国王批准,由于南海公司拥有从事南海贸易的垄断权且许诺高额收益,受到公众追捧,使得股价不断上涨。

1720年,股价在1-7月这短短6个月的时间翻了几乎十倍,而又在随后的三个月中下跌了超过80%。


在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中,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包括物理学家牛顿。

对此,牛顿的评价是,“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在这场泡沫里,高位入场,又没能跑出来的人,自然是悲伤的,但是知道股价要跌,提前卖掉股票的董事们,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南海公司股价崩了之后,愤怒的民众,要求审判董事。

那些董事虽然提前卖掉了股票,捞了一大笔钱,但政府不单罚没了这些非法所得,还把董事们的个人财产给没收了,有的董事甚至进了监狱。

为什么⼈类永远没法逃脱泡沫的魔咒呢?我在这⼉套⽤⼀下修昔底德的说法,有个词语叫“修昔底德陷阱”。

它指的是,当新兴⼤国开始挑战现有霸主地位的时候,⼆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修昔底德从⼈性论的⻆度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是⼈类最本性的东⻄,那就是贪婪。

在修昔底德的语境下,是对权⼒和财产的贪婪。但很多时候,⼈们贪图权⼒,也是为了获得财富。

所以,同样的道理,正是各种各样的⼈性的弱点,使得泡沫成为投资常态。。。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6751553120711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