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经回流美国的制造业

2019-02-25 09:13发布

一个小小的飞机零组件,整个制造过程要跨11次国家边境线?不夸张,波音和空客都是这么做的,这就是全球化分工的结果。然而,供应链太长,让企业也吃尽了苦头,一场制造业世纪大迁徙,正在悄然进行着。

主宰过去30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短短5年间崩解翻转。逆全球化的供应链重组,与再造短链革命,推动成千上万厂商,世纪大迁徙。

图片说明:GE家电厂里,一幅美国国旗高高悬挂,标志着曾经外包的家电生产线,如今已经移回美国。

「总成本」主宰着这场革命

总成本,是一道新的数学题、新的思维、新的价值。

这道数学题,决定哪些厂商、哪些国家,能够找到第二条成长生命线;哪些厂商、哪些国家被跳过、被取代。

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市,是座活的美国制造业变迁史博物馆。

一座停车场、一个园区、一个城市,从鼎盛到沉寂,再到新生。这个过程,是本地制造,到全球化,再到逆全球化的演变缩影。

6年前的此时,当时的通用电气GE集团CEO伊梅特(Jeffrey Immelt)掷地有声地指出,「外包已经不合时宜,至少对GE家电是如此。」

此前,他才砸下8亿美元,重振座落在路易维尔市著名的GE家电园区。伊梅特解释,「这不是做善事,而是这么做更有利可图。」

短短几句话,其实已经将这家制造业巨头的策略表露无遗

图片说明:GE家电斥资重振位于路易维尔的厂区,是肯塔基州最大的工业园区。

外包不再,自制兴起

这30年间,一台微波炉的价格,从500美元直落至50美元。所有批量化生产的商品,从全世界采购最便宜的零组件,汇集到低劳力成本的国家组装,再千里迢迢地运到目标市场销售。

拉得很长很长的供应链,研发设计、采购人员和生产端,各自处在白天和黑夜不同的世界,要与对方通话,必须和睡意作战,熬到半夜11点;面对面沟通,要飞上10几、20小时。

「供应链太长,让我们吃尽了苦头,」GE家电营运长库克(Melanie Cook),这样认为,「现在供应链还是太长,我们还在想办法尽量缩短它。」

GE家电九成市场在美国,外包和本地制造,差别到底在哪里?

「当时外包潮是羊群效应,后来发现理由都很片面,许多成本被隐藏、价值被抹去,」库克说。

去年底美国经济过热,家电市场突然启动,让库克感受格外深刻。她原本预期需求不会强,没想到预估失准,市场热得发烫。

「我们立刻从两班变三班,加班生产,彻底抓住了那一波机会,回应变化的速度,是我们把生产线搬回这里最大的收获。」

如果还在海外生产,很难及时回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就算经过紧急差旅和来回沟通,整个海外供应链能够快速动起来增产,我们也必须订比海运贵很多的飞机舱位,把产品急送回来,这些都代表可见的成本,以及时机耽误等许多隐性成本,将会大幅增加,」

8万多平方米、五座厂连成一线的GE家电园区,是肯塔基州最大的工业园区。外头的马路足足有1600米长,园区大到有自己的交通标志、铁轨、自己的消防局、发电厂,还有自己的邮政编码。

「我们可能是美国唯一一家有自己邮政编码的公司,」库克笑说。


没落工业园区,起死回生

园区里的停车场,可以停两千多辆车,是肯塔基州最大的停车场。「我还记得刚调来时,停车场空荡荡,才6年,已经车满为患,」库克说。

这座停车场60多年的变化,道尽了这个园区、这个城市和美国制造业的起、落和再生。

建于1950年代中期的园区,鼎盛时期员工近3万人,每周生产6万多件家电产品。70、80年代,工资快速上涨,工会十分强势,动辄罢工,「罢工城」之名扬「威」全球。

GE在有「人类史上最伟大CEO」之称的CEO韦尔奇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下,金融、医疗和航天成为核心,家电事业成了没人疼的小媳妇。2008年,CEO伊梅特尝试卖掉家电部门,但是当时卖相不佳,全球景气也跌到谷底,唯一想买的海尔,钱不够没买成。

接下来的故事,便十分典型了。亚洲和中国兴起,成本考量和劳资争议,一拉一推,GE的生产线接二连三外移。

于是,工厂荒废了,停车场空了,城市没落了。GE家电外包之后,这个城市就只剩下球棒和赛马。

图片说明:有很长一段时间,路易威尔市只剩下「美国大联盟御用球棒生产地」为人所知。

等到伊梅特2011年决心重振家电部门时,整个园区员工只剩下1800多人。

2012年开始,GE把冰箱、热水器、洗衣机、烘衣机等生产线,一个接一个从中国、其他亚洲国家和墨西哥搬回来,原来荒废的工厂复工了,停车场满了,城市又活过来了,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工会的弹性,工会领导人变得务实,让一个曾经是恶名昭彰的罢工城市,得以拥抱新生。

「以前大家工资都一样,现在我们一共分七等,有弹性多了,」工会各领袖说。

产销一条龙,应对市场更有弹性

如今,每座厂都是垂直整合厂,而不是一个装配厂,每天都生产好几十种,完全看市场的需要来生产,弹性非常高。

全球工厂都有个职位叫做质量经理,负责生产端的质量控制。但是在GE家电园区,这职位已改为「商业质量经理」。顾名思义,从生产到销售到服务的质量,都归他管,而整合产销和服务,为的是追求与市场和消费者零距离。

一个职称的改变,道尽了制造业产销服务好长一段时间的分离,如今正往市场和消费者身边汇流的大趋势。

不仅GE,过去几年当中,包括美国本土品牌在内,有许多制造业者都把产线移到美国,或把新增产能设在美国。

「美国制造」热潮卷土重来

7年前一份报告,便已洞察这股难以阻挡的趋势。事实证明,制造业复兴不仅真的在美国上演,而且回流速度更快,家数更多。

图片说明: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1年发表一份名为〈美国制造回来了〉(Made in America, Again)的报告,大胆预言,5年内,美国将上演一场制造业复兴。当时没人相信,如今凡谈美国制造业回流,这份报告必被引述。

以前厂商根本不必多想,外移到墨西哥或中国就对了,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不只这两个地方的劳力成本,已经和美国越拉越近,而且一窝蜂外包,忽略了总成本的其他变量。「如今、能源价格、科技改变以及政府的胡萝卜和棒子,让美国制造变得很有竞争力。我们相信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还会至少持续15年。」

「但要说清楚,当我们讲『回流』,指的不仅仅是把以前移到海外的工厂搬回来,更多的是换作5到10年前,想都不用想会设在海外的新产能,如今很多选择设在美国,」。

「厂商没有『逃离』中国或亚洲。相反的,在亚洲的产能,以前是供应北美市场,现在改为供应成长快速的中国和亚太自己的市场。美国的市场改由美国的新增产能就近供应,这才是这场大变动真正的样貌,」罗斯指出。

简单说,中国工厂供应中国市场,美国工厂供应美国市场,所有的大厂商,必须建立两个平行的产供销系统。

让数字说话,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数据,反映在由企业家摩泽尔发起成立的「回流倡议组织」汇整的数据库里。摩泽尔的上两代,都是胜家缝纫机的厂长,但到了爸爸这一代,工厂搬走了,小镇没落了。摩泽尔自己是个成功的创业家,退休后成立「回流倡议组织」。

图片说明:回流倡议组织(RI)发起人摩泽尔说,他将退休岁月,奉献给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为的是重现他父亲和祖父担任胜家缝纫机厂长时,美国制造业的辉煌年代。

摩泽尔是透过协助厂商,更正确评估产销总成本、改变外包比较便宜的集体思维,目的是让制造业回到美国。

「回流倡议组织」追踪统计了过去几年,全球制造业厂商回流或投资美国的每一个个案,400多页的报告,到目前为止,搜罗详列了1900多家个案。

这其中,从中国迁出的厂商多达745家,带走的工作机会也最多。

综观这些厂商迁徙的原因,主要是供应链太长,导致总成本太高,接近市场、工业4.0、「美国制造」的品牌效益、美国政府的胡萝卜与棍子,动用行政的力量去改变市场。

总之,全球化变成了短链革命,更加贴近销售市场,制造业回流美国,尽管遇到了很多挫折,也收获了很多成果。别再说世界是平的!

没有看清这一点,我们还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6156110643724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