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818 3BSE069052R1

2022-04-02 17:25发布

18020776785 徐

它的权限很大,可以监视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企业全局利益出发,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其计划目标。


编辑本段DCS系统的产生背景

       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工业自动化装置采用的是分散性控制系统。也就是所有设备都是独立运行,不联网控制。操作员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计算后,将独立设备的特性调节到适合的程度,然后就开始工作。之后采用了气动、电动模拟仪表组成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监视、操作和分散控制。较好的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求。可是,随着生产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控制系统显得滞后、笨重、繁冗、因为一台仪表只有一种控制规律,要实现某些复杂的控制就很困难。另外,控制仪表数量越来越多,用原来落后的仪表盘控制的话,控制盘越来越长,看得人眼睛都会花掉。最致命的就是老系统之间不便于实现通信,很难分级控制和综合管理。再一个就是它的系统变更比较麻烦,只有通过更换仪表和变更仪表连线才能实现。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试图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来克服常规模拟仪表的局限性。但当时采用的办法是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几十甚至上百个回路,这样做的危险性很高,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这就是所谓的“危险集中”。若采用双机双工系统,虽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但成本太高,如果工厂的生产规模不大,则经济性很差,用户难以接受。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的诞生后,人们开始思考是否能将“危险分散”。就是原来靠一台大计算机完成的“艰巨”任务,能否用几十台微处理来完成?这样的话,即使某一处理器坏了,也不至于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使危险系数大大降低。答案是肯定的。至此DCS就诞生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