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计算机是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第一台计算机TQ16,到如今的E级超算,几十年间,山东的计算速度快了10万亿倍。这奔跑的算力,既是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的见证,也为山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座跨越黄河、连接南北的济南黄河斜拉桥建成于1982年,至今仍车流不息。它是当时亚洲跨径最大的混凝土斜拉桥,设计师李守善感慨,大桥的建成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
1976年,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国家提出为每个省建立一个“计算中心”。1978年10月,山东省计算中心购置了国产计算机TQ-16,这是山东第一台计算机,运算速度只有每秒12万次,济南黄河斜拉桥就是在这台计算机上进行运算的。
山东省计算中心原主任徐雅君表示:“每一根钢丝都要经过计算,在TQ16机上计算需要几十个小时,那么在几十个小时当中,机器是不能坏的,要坏就要重来。”
随着经济发展,TQ16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1985年,国家科委和地方财政各支持一半,山东花费110万美元,引进IBM-4341机,按当时的黄金价格,相当于一吨黄金,而它的运算速度也不过是每秒100万次。
山东省计算中心原主任徐雅君说:“它内存是两兆之间,两兆之间就是当时的巴黎统筹会规定最高限了,就出口给中国的最高限就是两兆之间。它的应用软件都是租的,而不是它可以提供给你的,所以你每年都要租要付租金。”
为了不受制于人,国家将超级计算列为重大专项进行攻关,终于在“十一五”时期实现重大突破。2011年10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式揭牌,神威蓝光计算机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实现了国家大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山东省计算中心主任杨美红介绍说:“它的计算能力是千万亿次计算能力,当时是科技部投两个亿,省里投了四个亿,总共六个亿建成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支撑了大量的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这是给山东带来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发展机遇。”
利用超算平台对药物进行筛选,周期可从五年缩短到一年;对基因组学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破解癌症奥秘的“钥匙”超级计算机,正以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2018年,超级计算又迎来里程碑。全国首台完全自主可控的E级计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正式启用。这台原型机,体积只有第一代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的九分之一,但计算能力却是神威蓝光的三倍。到2020年,E级计算将拥有每秒百亿亿次运算能力,依托这一算力,山东将打造全国首个超算产业园。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潘景山说:“我们最早的TQ16的发电机模式,到后来的相当于一个电厂,但现在的模式可以称为是电网,也可以称为信息高铁,每一个超算中心就相当于一个高铁站,未来通过超算互联网把它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一个信息高铁网,会孵化一大批的新产业,就叫智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