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金燕 张靖超 北京报道
“对现有号码使用没有影响,只是突然莫名其妙的发现身份证下有这么多欠费停机手机号,另外,‘滞纳金’每天都在增长!”11月11日晚,林宇(化名)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道。11月10日上午7点50分左右,林宇(化名)发送了短信至中国移动号码10086查询携号转网的资格情况,但没想到一查,发现自己不能携号转网,原因是自己名下有多个中国移动手机账号已因欠费退网停机,共计欠费3776.58元。
所谓携号转网,也就是说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无需改变自己的手机号码,就能转而成为另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用户,并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服务。
据工信部11月11日发布在网站的文章,各电信企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完成全国“携号转网”系统建设改造,相关系统已于11月10日起上线试运行。除已正式提供“携号转网”服务的天津、江西、湖北、海南、云南五省(直辖市)外,全国其他26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企业将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开放“携号转网”服务申请,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和改进用户体验,为11月底全国正式提供“携号转网”服务做好准备。
然而,却有部分用户向记者反映,在申请携号转网后,发现自己名下“多出”了一些欠费的号码。
突然出现的欠款
王华(化名)在11月10日发送短信查询自己能否携号转网,结果发现不能携号转网,其原因是,他的身份证下共有4个电话号码在已提供的账单中有835.24元欠费。王华还对记者表示,这些号码并不是自己的,并且也从未见过,他去往当地中国移动营业厅,对方给出的答案却是查不到任何详单,如果想携号转网必须补上这些欠费。
王华告诉记者,欠款并未给用户现在的手机卡使用带来问题,但是他因此不能携号转网。“手机号(或许)以后会和个人信用挂钩,我不想不明不白地被抹黑,每天的欠款都在涨。” 王华说道。
11月10日上午7点50分左右,林宇(化名)发送了短信至中国移动号码10086查询携号转网的资格情况,结果表示不能进行携号转网,林宇进一步发送“Y”,结果收到一条短信,其中解释了他无法进行携号转网的原因:您的身份证下号码在已提供的账单中有3776.58元费用。随后列举其中5个号码在欠费状态。
林宇承认,他在2010年、2012年中分别办理了139开头的两个移动手机号,均因手机丢失而无法继续使用,前往当地营业厅时被告知不必注销,也就没有管这两个号。
在林宇发送给记者的该短信截图中,记者看到,上述两个号码分别欠费220.58元和74.09元。其他151、150开头的三个号码则分别欠费554.02元,222.41元,2588.22元,还有一个号码未在短信中显示具体信息,林宇坚称,自己并没有办理这4个手机号码。
隐私问题引发担忧
虽未强制要求还钱,但不断增长的滞纳金让林宇感到焦虑,他身边也有朋友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欠费达到1000元左右。
一名运营商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用户有欠费,肯定是需要还清费用才能办理新卡。
王华为此建立了一个群,仅仅不到两天时间,就有四十多名遇到相似情况的网友聚在一起,他们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焦虑不安,并已经就此进行投诉。记者从中了解到,欠款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记者注意到,这些号码的欠费差额很大,令这些用户不满的是,首先,他们并不知道为何自己名下多了陌生的手机号码及欠款,其次,他们在此之前也未收到运营商的欠款提示,直到携号转网时才发现自己的“欠费情况”,并且因为“多年积累”,滞纳金也积少成多,这些对他们产生了心理负担。
有人坚信,是有其他人使用了自己的身份证信息办理电话卡,林宇称自己曾丢失过身份证,王华则怀疑自己的信息被贩卖出去了。
群里的一名用户还拨通了发给自己的短信上显示欠费的电话号码,因为这些显示欠费的手机号都已被强制退网过一次,而退网后又会卖给其他用户,这名用户发现现在持有手机号的是一个女孩。
一名运营商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情况除了身份信息被盗用外,或许还存在个别代理商为了套利、指标等原因偷摸为用户开卡的可能性。
那么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另一名运营商从业者则告诉记者,类似于没有销户但在系统中还在出账的情况,如果用户实际未使用电话卡,那么他们可以和运营商协商解决,如果协商结果不合理,可以向工信部反映。“一般没有使用但欠费的情况,可以减免(费用),需要用身份证去营业厅查。”上述人士说道。
这名人士还提醒,有些用户参加了合约活动等业务,所以虽然欠费(停机)了,但号码一直出账,所以用户参加合约前一定要看清协议内容。
11月12日中午,林宇对记者表示已经打电话与营业厅工作人员进行协商,但对方表示欠费金额较高,需要向上级汇报。对此,林宇希望中国移动方面能够尽快给出解决方案。
此外,在11月12日下午,多位因申请携号转网而发现”欠费“的用户告诉记者,中国移动方面发送的短信已经不再具体显示当前所欠的具体金额及名下的欠费的手机号。
对此,记者于11月12日向中国移动方面求证询问,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对方尚未作出回应。
(编辑:张靖超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