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国内科技媒体36氪(KRKR)正式挂牌纳斯达克,向全球资本市场讲诉“中国新经济服务”的故事。
11月9日,36氪以12.58美元开盘,较发行价14.5美元下跌13.24%。但截止收盘,股价收于13.06美元,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尽管36氪CEO冯大刚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没有预期到会出现破发,股价反映的只是市场情绪。但当赚钱不全靠广告的36氪都遭遇破发时,引发了国内对媒体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的探讨和思考。
36氪是由刘成城创办,最初是一家报道最新科技产品的科技媒体,后转型为一家科创综合服务集团,拥有三大业务板块:即36氪传媒、氪空间以及为一级市场提供金融数据的“鲸准”。此次上市主体为36氪传媒,这项业务于2016年分拆后独立运营,由冯大刚担任CEO。
从36氪上市提交的资料看,36氪传媒的营业收入来自三部分:线上广告服务,企业增值服务以及综合性营销、咨询及订阅服务。
2018年6月30日到2019年6月30日的最新财年,公司营收为2.991亿元,与2017年的1.205亿元相比增长了148.2%。2019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2.019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178.7%,其中,线上广告服务占比约30%,企业增值服务占比约50%,订阅服务收入占比约20%。
盈利方面,2017年净利润为790万元,2018年为4,050万元,2019年上半年出现净亏损4,550万元,主要由于期权补偿、股权激励等非经营性损益导致。
根据上市资料,创办人及联席董事长刘成城持股比例为6.2%,低于冯大刚,冯的持股比例为17.5%。尽管遭遇破发,但由于1988年11月19日的刘成城刚到30周岁,他成为纳斯达克史上最年轻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刘成城也是2013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的上榜者。
36氪将自身定位于“中国新经济的服务者”,志在继续拓展业务边界,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的确,自上线以来,36氪一直在探索媒体模式的新疆界。
创立之初,国内早期的创业项目多选择在36氪曝光。在完成媒体平台的初见后,36氪从见证者向参与者转变。
2013年创业服务平台36氪+上线,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报道及创业项目数据库等服务。2014年,36氪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成立创业孵化器“氪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办公场地、法务税务咨询、公司对接、工商注册对接等服务。2015年,36氪推出融资平台,希望连接创业者与投资人,解决创投对接和融资难题,同年6月,股权投资平台正式上线。同年10月,36氪宣布完成D轮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
彼时,恰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运动,36氪讲了一个让资本喜欢,媒体同行看可能的商业模式。
不过,2016年随着见诸于媒体报道中36氪对接的众筹项目的负面新闻,“3年内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帮助10,000家初创企业完成股权众筹融资”,因创业公司的高死亡率,让股权众筹参与者斩获不多而备受苛责。
此外,随着今年资本市场融资遭遇寒冬,原先的创投助手升级为一级市场金融数据提供商“鲸准”业务没有爆发。
从媒体出发,各种尝试,最后以媒体资产上市。36氪近十年来的尝试,探索了媒体业务可能延伸的方向。尽管此次破发,但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在招股书里,风险提示列得满满当当:对优秀作者的依赖性太大。如缺乏《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互联网视听节目传输许可证》等资质的政策性风险太大,对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和第三方平台的依赖太大,这都是国内新媒体的现状。
- END -
文章版权归福布斯中国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可在后台回复“转载”自动获取具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