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成互联网巨头标配?苏宁菜场入局双十一生鲜战场

2019-11-02 12:48发布

这几年,互联网生鲜的产品十分走俏。

网易的猪肉,阿里的大虾,常常是刚挂在网上就被抢空。美团上线美团买菜APP,自建"便民服务点";盒马菜市在上海开业;叮咚买菜与饿了么进行深度合作;腾讯投资谊品生鲜;就连罗森便利店也开始尝试社区生鲜……而今年,苏宁也办起了苏宁菜场,在南京取得丰收。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社区生鲜竞争的发令枪已经打响。

这不禁让消费者发问:放着各种黑科技不做,互联网巨头为什么要扎堆挤进农贸市场?包裹都要好几天,菜运时间长了不会坏么?

面对大众的疑惑,在近日举办的"苏宁生鲜冷链加工中心"开仓仪式上,苏宁菜场负责人王琦和多位业内专家围绕"互联网买菜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和"生鲜最后一公里怎么破局?"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民以食为天。互联网能够加的上生鲜的根本原因在于,平台善于发现人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痛点。 "食物是一个家庭最高频的消费,而吃饭是一家人一天最幸福的事情,如何挑选好的食物,如何寻找安全放心的食物,是每个家庭最烦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宁菜场面对的是关乎民生的菜篮子问题。

事实上,"边敲代码边卖菜"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标配,生鲜电商平台也玩出了社区团购、全城配站等多种花样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再多的花样也绕不开损耗成本与复制扩张两个关键词。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菜场可能是唯一的出路。"菜场既可以盈利,也可以引流。"如果采用连锁模式,标准化的时间和交易成本过高,很难大面积铺开。

苏宁菜场采取了相对稳健的模式打开局面。以预售做评估,选较好门店搞试点,逐步刺激社区消费新的需求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是,菜场模式只需要看好仓库和APP,管理难度下降。

食以鲜为先。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新鲜的挑剔,一个在新闻,一个在生鲜。90年代就有人把《东方时空》比作活鱼和青菜的比喻。而互联网与媒体紧紧相关,做的就是"新鲜"。如何出新,如何保鲜也就成为了论坛的焦点。

苏宁菜场以先销后采、次日自提、全程冷链的三重奏回答了这一问题。针对控损问题,苏宁将不同商品分不同温带的库储存,还以供应商管控、加工中间抽检、成品交货抽检的三道精准控损确保品控质量,由此苏宁才有底气提出"不卖隔夜菜,不卖隔夜鱼"的口号。

苏宁菜场可以说是社区场景营销的排头兵,苏宁场景互联网门户的定盘星。目前,苏宁菜场比其他一小时达产品的价格最多便宜30%,旨在为用户打造"省时、省力、省钱"的舒适圈。

历经十年用户需求深耕,苏宁正在全场景零售布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宁菜场也正在互联网生鲜的赛道上创造社区场景的新逻辑。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5424501913931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