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告结合新时期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围绕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十大核心要素,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态势、行业热点和重大进展。
【目录】
一、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沿革.1
二、顶层设计:全局谋划奠定智慧发展基础.3
(一)部分省份高位统筹谋划智慧城市建设.3
(二)分类推进差异布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4
(三)注重多规融合与数字政府一体化设计.6
三、体制机制:制度优化激发多主体合作活力.7
(一)组织机制上明确专门推进管理机构.7
(二)管理机制上更强化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8
(三)运营机制上成立省/市级运营公司长效运营.9
(四)商业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10
(五)参与机制上强调公众参与探索共建共治.12
四、智能设施:奠定智慧城市发展基石.13
(一)5G商用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13
(二)城市物联网推动物联感知设施的统筹部署.16
(三)云边协同构筑城市泛在计算能力.18
五、智能中枢:形成数据枢纽与赋能中心.21
(一)城市大数据平台引燃“中台”新热点.21
(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崛起支撑虚实融合发展.23
(三)共性技术与应用支撑平台赋能行业应用系统.25
六、智慧生活:构建更加智能贴心的智慧服务.26
(一)智慧政务服务从“能用”到“好用”.26
(二)超级应用成为生活服务新设施.27
(三)技术赋能各领域服务亮点频现.28
(四)服务供给侧融合开放格局形成.29
七、智慧生产: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30
(一)数字经济持续升温,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不断升级.30
(二)地级以上城市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主战场.32
(三)特色引领成为各地推动数字产业化核心思路.32
(四)地方积极探索构建新经济监测体系,辅助科学决策.33
八、智慧治理:技术赋能支撑智能精准治理.34
(一)“互联网+监管”助力探索信用“大治理”格局.35
(二)网格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基层共治共管.36
(三)智能视频监控为安防提供“智慧之眼”.37
九、智慧生态:立体监管筑牢城市“绿水青山”防线.38
(一)新技术赋能让环保散乱污治理“明察秋毫”.38
(二)天地一体化全要素监测网络助力“透明监管”.39
(三)“互联网+”助推绿色低碳可循环生活方式.40
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持续突破赋予多维“进化”空间.41
(一)数字孪生探索虚实交互发展新模式.41
(二)区块链赋能构建“可信”智慧城市.43
(三)人工智能全领域融合打造“智能内核”.43
(四)标准规范持续出台让智慧城市“有规可依”.44
十一、安全保障体系:供需两侧强化网络安全保护.46
(一)开展智慧城市移动服务监管加强公众隐私保护.47
(二)试点带动促进智慧城市供给侧安全可信发展.47
十二、发展展望.48
(一)更注重新型基础设施的立体统筹布局.48
(二)更注重前端服务与后端机制同步优化.49
(三)更注重虚实融合、孪生互动的场景应用.49
(四)更注重运营服务培育实现长效发展.50
(五)更注重网络安全确保城市长治久安.50
图表目录
图 1我国智慧城市历经三大发展阶段...2
图 2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和十大核心要素...3
图 3部分省统筹谋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4
图 4各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情况...5
图 5全国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情况...6
图 6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与新型智慧城市关系...7
图 7智慧城市运营商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视图...9
图 8智慧路灯项目盈利点...12
图 92019年底各省5G规划建站规模(前10位)...14
图 105G示范应用十大热点行业...16
图 11智能运行中枢与传统智慧城市平台层的关系...21
图 12城市大数据平台的资源体系与功能架构...22
图 13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23
图 14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架构...24
图 15共性技术与应用支撑平台基本功能...26
图 16技术赋能各领域智慧生活服务...28
图 17各地数字经济扶持政策关注焦点...31
图 18我国各级城市开展产业数字化工作占比情况...32
图 19雄安新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治理体系...40
图 20数字孪生城市核心理念...42
图 21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44
表 1政企合作三种模式优劣势分析...10
表 2全国各省市5G发展相关规划...14
表 3全国各地数据中心用电价格补贴政策...18
表 4一线城市数据中心能耗管理政策...20
表 52018年以来国家发布的智慧城市领域标准...45
【全文下载】
新型智慧城市研究报告(2019年).pdf
来源: 中国信通院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