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还未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6000亿市场规模,仅有2.6%的消费场景发生于线上,消费场景相对低频,一度被人质疑。尽管如此,但每每遇到突发情境,诸如“哪家送药上门的品牌比较靠谱”的问题,仍然一次又一次被人在朋友圈提及。在药便利创始人余俊看来,在各行各业都在被互联网改造的今日,药品零售仍然是一个传统行业,营销成本高居不下,行业碎片化,还未能被IT化,改造空间巨大。
2018年,在VC/PE行业摸爬滚打了7年的前GGV投资副总裁余俊“下海”开始创业,创立药品新零售公司“药便利”,并于近日宣布获得由GGV纪源资本和何小鹏3000万元人民币联合投资,期望能为传统医药工业带来一些切实的“便利”。
(药便利CEO 余俊)
行业痛点:经营成本过高,服务有待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国内48.9万家药店共产生了6000亿的线下零售销售额,把这些销售额从高往低排,前100家连锁店门店数量总计约8万家药店,占18%左右,10-100家门店的连锁企业约17万家门店,占35%左右,“夫妻老婆店”占有近一半的比例,而最大的连锁药店的市场占有率也仅有2%左右。这表明,药品零售在国内是一个极度分散的行业。时至今日,线下依然是药品零售的主要空间,线上化率占据2.6%,在余俊看来,未来5年,至少10%-15%左右的覆盖率才应该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创业之初,从药店、药厂和用户三个层面,余俊都进行了深入调研与研究。他发现,当下市面上药店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经营成本高企,平均坪效在50元人民币左右。对于市场普遍认为的高毛利,余俊并不认同,“药品的毛利大约在40%,但是其管理费就要占到30%-35%,行业净利润率仅有3%-6%,房租和人工成本是其最大开支。”
此外,当前的药店经营主体过于分散,很多药店并不具备好的系统开发能力,更谈不上订制化服务。尽管ATM等大公司也在积极斥巨资参与头部企业,但这个过程会相当漫长,行业碎片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对于药厂而言,过于依赖流通渠道铺货,行业的做法基本是甩货给一批、二批,推广进店成本太高,无法触达C端终端用户,依赖于过去的传统电视媒体、楼宇广告推广品牌和品类(仅限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广告成本高企却无法精准获得用户反馈。
而在用户这一需求端,购药的便利度与专业的用药指导则是用户的主要需求。对比服务成熟的快消品行业,药品零售的服务品质、服务能力与经营效率都有较大的差距。诸如,国内95%的药店不是24小时营业,药店导购人员多是销售导向,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药剂科教育,久而久之,用户与药店的信任感与黏性就会受损。
据此,当余俊决定创业,便盯紧了药品零售这一领域。
如何改造:送药到家+用药指导+24h服务
对于药店、药厂、用户三方所面临的需求与痛点,余俊通过赋能药店的产品和系统、在药店场景完善用户对于药品的购买的便利性、科学合理用药的便利性三个方面,赋能医药连锁及医药工业。
在药店场景,药便利从销售角度帮助药店实现24小时“到家服务”及“无人化销售服务”,并帮助药店在会员管理与运营层面全方位赋能,提高药店的运营及资金效率。其中,“送药到家”服务是指和全国各地头部连锁药店合作,为用户提供30分钟送到家的送药上门服务;“无人化销售服务” 则是指,通过自动售药柜的输出,使得药店实现24小时营业,并可植入多个空间。
目前,药便利的“用药到家”服务将在深圳近期上线。相较现有的平台收取相对高额的入驻费用,余俊表示,药便利目前暂不收取入驻费,商家的进驻门槛较低。
“绝大多数用户对于服药这件事是没有专业度的,一年中国有5000万人因为用药不合理导致住院,其中有大概19.2万人因为用药不合理导致死亡。”余俊表示,“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为解决用户获得专业用药指导的问题,药便利针对各种常用药物,录制了用药说明书视频,用户在小程序内扫一扫药品上的“69码”,便可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与此同时,药便利的用户也得到了紧密的捆绑与留存。
在医药工业方面,余俊推算,每年各大药厂在传统的用药推广层面花费的金额就达千亿级,但也未能与C端用户形成直接沟通。而药便利通过新媒体传播、小程序内营销、工业品牌露出等多种形式,帮助药品进行门店场景下的数字化推广。
余俊认为,药品零售的创业一切要站在C端用户的角度考虑服务,要在C端多下功夫,在用户“买药”和“科学合理用药”两个角度做得更好,而药便利把这种“更好”的能力和要素赋能给离用户最近的“场景”——药店,和药店“背靠背”互相支撑。
投而优则创:跟自己赛跑
余俊是一个“另类”的创业者,在创投圈,不乏优秀的创业者在实现财务自由、公司转向之后,转身进入投资行业,用创业数年积攒的经验与资本撬动产业。余俊则是反例,“投而优则创”。
成为一名创业者之前,余俊曾跟无数创业者打过交道。北大毕业之后,他曾先后在IDG资本、GGV 纪源资本从事风险投资多年,早期投资了极光数据(NASDAQ:JG)、Ezbuy(NYSE:LITB)、小牛电动(NASDAQ:NIU)美股上市公司,A股上市公司万魔共达电声(002655);还有亿航无人机、小鹏汽车等独角兽公司。2018年,萌生了亲自下手做实业的想法,创业一年余,余俊愈发体会到,创业与投资还是两套不同的行事体系,“投资重在判断、决策,而创业则更关注需求、执行力及团队管理”。
药品零售这件事情,药便利并不是先行者。但在余俊看来,“早先的药品零售的互联网化改造并不彻底,相比于之前,现在做这个时间点的timing才是对的,有三个药店:第一,配送基础设施更完善,配送大军过1000万;第二,过去开发和维护App的成本太高,还得有IOS和Android两套系统,小程序则成本更低;第三,流量模型从漏斗模型变为裂变模型,这中间有很多流量层面的东西可以重新搭建。另外,我们争取的是2%-26%之间的增量市场”,余俊对投中网表示,“26%是零售业态目前的线上化比例”。
除却余俊之外,投中网了解到,药便利联合创始人吴承峰曾在医药流通行业多年,曾供职于“叮当快药”,负责产品和技术。药便利其他团队成员来自于海王、太极集团等一二十年的行业资深人士。而余俊的前老板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曾经的合作伙伴何小鹏,也用3000万元的资金对余俊的创业新里程表示肯定。
此前,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有段广为人知的言论,“好的投资标的要有三个标准,赛道规模足够大、非线性、具备足够的防御壁垒”,对此余俊颇为认同,在他看来,药便利切准了赛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自己跟自己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