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2019-10-28 19:20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题: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记者阳娜、陈旭

“滴滴交通大脑”、红旗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中国移动“5G车联长廊”……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日前在北京举办,会上集中展示的多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令现场观众眼前一亮,传统汽车企业、科技企业纷纷加快相关产业布局、推进商业化应用进程。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上路条件初步具备 仍需丰富应用场景

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能否在这些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部总监尉迟明浩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研发的辅助驾驶系统通过激光雷达、路侧设备、车载设备等进行信息传输,可对驾驶人进行预警提示,实现安全驾驶。比如车载设备在监控范围内感知危险,可在100毫秒内告知驾驶人前方车辆紧急刹车、前方盲区内有行人横穿马路等信息,应用场景达17种甚至更多。

“V2X技术(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的通讯距离在1公里左右,激光雷达覆盖距离约200米,对向车辆相距400米就能发布预警,给驾驶人采取应对措施预留了足够时间。”尉迟明浩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很多智能网联汽车已初步具备上路条件,一些相关设备相对比较成熟。然而,未来真正上路,还要应对极端气象条件、电气抗干扰性、设备连续工作时长等更多复杂路况和系统性问题。

“目前我们在车路协同技术和车辆感知设备的融合方面已有一定突破,但更多是用于智慧交通辅助功能,如连接单个车辆与路、车与人以及两辆车之间的交互。”北京星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售前经理栾晓慧说,下一阶段,还要与多个领域的企业合作,丰富更多场景、探讨解决方案,“比如处理多辆车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通行避免产生混乱等情况”。

未来道路或重新定义 交通管理须技术创新

港口、矿山、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郊区……智能网联汽车真正上路后,“如何有效应对各种路面的意外状况”“如何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等对现有交通法规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俞春俊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将重新定义道路设施和交通规则,未来的变革趋势是载运工具智能化、管理设施网联化、行为主体复杂化。

俞春俊举例说,比如交通事故处理将从“车主-司机-承保保险公司”的责任认定或理赔模式转变为“车辆制造商-技术服务商-车主-承保保险公司”,从单一交警部门调查取证转变为多方协同取证;对于车辆机械安全性的把控,从驾驶人考试准入扩展到智能车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等。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将促进交通管理的技术创新。俞春俊说,未来交通管理将运用增强现实、神经网络、车联网、云、数据挖掘等技术,形成协同管控规则。

业内有关专家介绍,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人、车、路、云、网、图互联,需要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网络、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位置服务网络等各类基础设施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当前解决智能网联相关问题要充分发挥5G超高带宽、超低延时和超大连接能力,优先实现自动驾驶测试区交通道路环境5G全覆盖、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丰富“驾驶脑”的听觉传感器和临场认知,完成运动中车辆同步定位和地图同步更新,有助于自动驾驶测试评估。

仍存安全漏洞 推动“双轮驱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表示,汽车与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合,未来汽车本身会成为一个带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信息技术的价值将在汽车上愈发表现出来。

在业内看来,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低能耗、高性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政策与标准专利部部长万蕾说,需要高性能的自动化计算技术增强计算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减少能耗,否则会引发设备发热、难以支撑操作等问题。

万蕾说,未来的智能网联系统需要分为本地计算和云端处理。比如车载交互娱乐类应用、智能交通安全警告信息、视频监控等需要本地超低延时、超低功耗处理,而应对实时红绿灯调控、团雾、临时路障等情况则需要引入动态智慧交通信息、动态高精度地图等。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的汽车是万物互联的,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高度融合,如何抵御由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同样重要,比如车辆数据接口带来的黑客攻击风险。360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数据显示,通过安全测试,已有500多个智能网联汽车的漏洞被发现。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信息安全、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新兴车载高速网络、基础数据平台等领域将逐步形成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与安全“双轮驱动”。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5273195680432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