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区块链,中医药也火了

2019-10-27 23:12发布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这两天,与区块链同样火的当属中医药了。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全国中医药工作大会、《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召开和发布……“这是对中医药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即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智慧、原创思维、中医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新突破,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电话那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很是激动。

张伯礼表示,临床、科研、人才、产业化,《意见》把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惑都做了解答,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改革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这些呼吁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解决的办法。“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将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张伯礼说。

遵循规律 不能用西医的“鞋”来衡量中医的“脚”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中医药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贡献卓越。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正如《意见》开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需迫切解决。

“要按照中医药规律来做,这句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中医药就是要传承精华,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要守正创新,没有根基,那就不是创新。”同样激动的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

长久以来,中医要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以成分论英雄,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以分数论本事,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却要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这成了不少中医从业者难以言说的痛。

已从事中医工作60多年的国医大师孙光荣老先生对中医药规律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中医药发展遵循跨界融合创新规律,中医药学自始迄今善于吸收、融合时代多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技术发展,现代也应该吸纳、融合信息、大数据、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自身的生命力。

这与张伯礼倒是不谋而合。张伯礼表示,《意见》指出中医药要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传承、包容发展,与现代医学、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也认为,发展中医药必须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基础;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动力。

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 放心用中药”

“发展中医药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服务人民健康。”黄璐琦说,要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意见》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到2022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黄璐琦表示,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希望构建我国主导、国际认可的中医药循证医学学术体系,切实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筛选出确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方案以及中药大品种,争取早日将成果惠及民众。

让老百姓放心用中药,关键在于药材。“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药材好,药才好。张伯礼表示,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对旗下相关中成药品种进行研究,其中如以岭药业旗下的“芪苈强心胶囊”及“连花清瘟胶囊”,都通过循证医学证实药品的功效性;而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目前开展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工作,并进入了数据统计和分析阶段。

“科技创新应直接服务于百姓,让古老的中药发挥更大的价值。”张伯礼说,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进行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以提升传统中医药价值,让百姓用上更明白的药、更放心的药。

张伯礼认为,中药很古老,反映的是过去的技术水平,而现今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基础性研究,又包括制造工艺、质量控制、临床评价等提升,只有实现综合吸纳协同创新,才能更好推动中药产业进步。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张爽(实习)

审核:朱丽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524740111222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