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约翰·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以来,人工智能便承担了“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使命,智慧城市、无人驾驶、人脸识别,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英特尔、优酷联合推出,著名配音演员季冠霖担任解说的中国首部8K全画幅变形宽银幕纪录片《你好AI》于2019年9月2日起在优酷视频播出,该纪录片共5集,以太空探险、未来都市、生态环境、历史古迹等方面为切入点,利用15个案例,从智能与人类发展的视角讲述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善与变化。
突破视野边界,全方位展示人工智能应用风貌
从浩瀚星空到广阔海洋,《你好AI》摄制组跨越跨越亚、欧、美、非等四大洲,采访77位人物,拍摄43个机构,拍摄周期长达120天,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人工智能应用于人类的生活场景。无论是模拟火星表面的夏尔巴机器人技术测试,还是长城的数字化虚拟修复,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采集,又或者是东北虎的智能化守护,技术的迭代使用从未曾与人类生活脱节。探索太空宇宙,我们将在摩洛哥邂逅正在进行模拟火星表面行走测试的智能机器人夏尔巴;激活历史印记,我们将见到数字技术模拟修复长城于,敦煌壁画的数字化采集;领略自然风采,我们将看到AI对于草场种植,东北虎保护的强大赋能。于《你好AI》节目本身而言,作为本次纪录片的发起方,英特尔也为拍摄制作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指导,丰富的AI应用案例,片中半数以上案例来自英特尔及合作伙。同时节目还实现了中国影视圈的首次突破——首部全8K变形宽银幕技术制作的纪录片。斗转星移,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人物和场景很多时候往往转瞬即逝,正如纪录片中所述,常年遭受风沙侵蚀的敦煌莫高窟,尽管照片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照片中莫高窟的色彩却越来越模糊。影视图像,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历史记忆的载体,8K变形宽银幕技术在取景构图方面,让视野变得更广,叙事感更强,画质分毫毕现,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30年里,《你好AI》中所展示的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拯救濒危动物、攻克医疗难题、探索无垠宇宙等领域的画面都将是清晰的,“用科技留住历史,文明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凝固在时间里”。
跨界组合,多领域叙事阐释AI落地造福人类
智能算法与草场种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第三集《自然物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即便经过了几千年的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一直以来都是“看天吃饭”,农业的发展需要以顺应天气变化、交替为前提。而从传统农业到科技农业的进化过程中,对农业的管理能够做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技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经验的张弓通过组织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为种植人达布希提供精准天气预报,在这里,张弓团队可以将预报空间缩小到1平方公里,未来2小时每6分钟一次的预报频率,这为牧草的收割与晾晒提供合理时间。10月的内蒙古大草原,白天暴晒,晚上低温,近20度的温差将导致草的质量严重衰减,面对牧草是否该收割的问题,人工智能的算法与几千年的农业传统给出的建议截然相反,这让达布希陷入两难境地。最终,大雨的来临验证了人工智能预测的精准性,大雨过后是半个月的晴天,牧草得到充足晾晒,含水量控制得很好,人工智能的算法跑赢了几千年的传统,拯救了万亩草场。而在新疆2000万亩棉花田里,龚贾钦团队,利用无人机,根据每一株农作物的病害和生长情况精准喷洒农药,为棉农们节省农药,提升棉花产量的同时,还保护土壤不受农药的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壤破坏,生态链失衡,地球色彩曾因此暗淡,而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人类必将拥抱更美好的未来。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水平只是AI全球全景的一个缩影,攻克医疗难题,变革交通出行等都离不开AI的助力,表面上看似乎是科技与各领域的跨界组合,实际上是这正是AI赋能的直观体现,通过赋予各领域更多创造力和价值,AI正成为这些领域发展的未来。
人文情怀,从人文视角讲述科技话题引发反思
当科技话题进入荧幕,总会有几分的专业和晦涩阻碍观众的认知。《你好AI》阐释的人工智能话题,通过15个主人公,以案例呈现的形式,将AI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场景娓娓道来。没有专业性的名词解释,而是从人文视角,探讨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正如纪录片中所言,“失之毫厘的误差,深藏其中的不完美,人工智能需要更强大的算法引领,去遇见完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发展至今日,这个问题依旧存在,对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机器伦理问题,是《你好AI》中未曾提及的。人工智能会造成失业吗?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这些话题,作为技术创造者的我们无法回避。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技术性失业”这一概念,事实上,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会使得这一概念不断被再次提及。最早的大量技术性失业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蒸汽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逐渐排斥着手工劳动, 大批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英国工人曾掀起“卢德运动”, 砸毁机器以示抗议。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模拟人的思维, 因此该技术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巨大的失业恐慌。从宏观角度而言, 技术对人类工作的影响并非单纯地剥夺, 因为每项技术在消灭一些工作的同时都会创造出一批新的工作, 正如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一样, 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每个行业的工种、数量、职能都会发生改变。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资本化效应”会促使企业转入需求和生产力较高的行业, 进一步制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以机器人新闻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生产领域,一些体育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模板快速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记者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解放了人力,但是面对诸如调查性的深度报道, 机器无法看到表面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无法有效获知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真相并非简要事实, 而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复杂事实,人工智能并非全能。更进一步,人工智能虽然是人类思维的模拟,却不具备人类的价值观,比如对人的尊严、真理和非暴力的追求,对正义的信守。
人工智能未来会在很大程度上创新社会治理, 人类应该有办法让技术在人类可掌控的范围内服务于人类的发展, 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融。面向未来, 我们有理由期待各领域在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 通过“人+机器”、机器帮人、不断迭代的大数据闭环, 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