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 一块显示屏的产业突围战

2019-10-21 05:17发布

京东方以创新研发突破液晶屏的海外技术垄断。图为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受访企业供图

从一家年收入仅6000万元的电子元器件公司,成长为多类显示屏全球出货量第一的行业巨头,要迈过多少坎?使出多少绝招?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东方”)的一段产业逆袭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国内多数家庭能买得起液晶电视,和一家位于北京亦庄的高科技企业有莫大关联。

这家企业就是如今供应全球超1/4显示屏的京东方。在京东方创立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刚开始腾飞,传统电视还如日中天。创立不久的京东方却做了个决定:跟踪当时最新的平板显示技术发展。

彼时,国内家庭购买的多是CRT(彩色显像管)电视。如今占据市场主流的液晶电视在2001年左右才上市。而早在1994年,京东方就成立了平板显示预研小组,跟踪研究等离子显示、液晶显示等技术,并于1998年明确提出“进军液晶显示领域”,正式开启战略布局与技术积累。

这个探索于当时而言有多前瞻?时任项目组第一任组长的曹红至今仍记得那个年代CRT电视生产销售的火爆景象,日本松下在北京开设的工厂门口,等待拉货的车子数不胜数,现货难求。“即便如此,我们研发液晶显示屏的战略非常坚定,我们综合分析过,这就是未来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

此后,在原有的真空电子管、微电子等技术积累基础上,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显示业务,并于同年在北京建设国内第一条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彻底掌握了液晶显示技术,结束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时代”。

也正是京东方在液晶显示器研发上撕开的口子,让国产液晶屏从海外的技术和价格垄断中突围而出,以更高的性价比进入更多普罗大众的家庭,改写了电视、电脑的消费人群结构。

在实现了技术跨越的同时,品质砝码也在发展的天平上增加。作为“弯道超车”的代表,京东方开始树立一套领跑者的品质哲学。

在京东方所在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可以看到康宁、冠捷科技和住友化学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工厂身影。身处全球供应链中,京东方吸引国际大供应商就近配套建厂。近距离的配套可以让玻璃等原料避免长途运输带来的质量损害,提升原材料的良率,同时节约运输成本。

“我们在建厂时,就和供应商谈过,希望他们能在我们边上建厂。”现任京东方首席质量安全环境官的曹红说。

人的培养,更被置于京东方质量管控的首位。知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说,所有质量问题到最后都是人的规范问题。为此,很多企业为员工设置标准。而在京东方,则有一批身处一线的员工自行开发了一套品控标准,并将其演化成身体习惯。

在产品检测环节,年轻的生产线工人借鉴太极拳法,自主发明了一套检测记忆法,将规范的检测动作编成“拳法”,每个检测员工都需要习得后才能上岗,避免投机取巧造成的检验疏漏。

为了激发员工自我升值的积极性,一线工人还独创了“工时银行”的体系。员工每获得一个新技能,其工时会相应增加。不同的工时数量对应不同的奖励和薪酬,储存的工时越多,员工可提取的奖励就越多。这样的制度,让京东方自我催生出劳动力素质的新气象。

如今,京东方又加入了全球柔性显示屏创新与生产的竞逐,并成为华为Mate新手机等多家科技企业新产品的供应商。新的征途开启,从跟跑到领跑的京东方,如何完成新的发展跨越?

撰文:吴欣宁

■对话

从跟跑到领跑,品质哲学如何变?

从遭遇垄断的市场中突围,依靠自主研发,最终成为全球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产品出货量第一的企业。京东方的产业发展历程,与不少草根出身、打破技术垄断成长为行业冠军的佛山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有相似之处。

尽管双方的体制、特点与发展策略有很大差异,但两者间也有不少发展经验值得共享。

“京东方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哪些值得我们民营企业借鉴?”“你们如何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在对京东方的调研中,不少佛山企业家抛开体制差异,在努力探寻京东方产业逆袭、创新的密码。

但无论对京东方还是佛山企业来说,要在行业内超越对手、保持领跑,必须有相匹配的品质支撑。那么,在这场佛山企业与京东方的对话中,我们能发掘怎样的领跑者品质经?

以质取胜

质量是受人尊敬的基础

京东方的愿景是“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这样一个宏愿,靠什么品质战略支撑?

张晓兰(京东方质量安全环境组织品质企划部部长):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品质革命。京东方作为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的获得者,其质量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全球卓越质量的典范”。我们的董事长经常提到,“京东方要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受人尊敬。”

京东方的质量战略是“价值创造 以质取胜”,它的内涵是“质量是受人尊敬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京东方始终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公司盈利,赢得社会尊重”。

吴艳芬(广东美思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京东方有很大愿景,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企业。会议室的标语是“全力以赴推动客户成功”。从品质来说,如何实现以上愿景?

曹红(京东方集团首席质量安全环境官):京东方从创立之初,就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着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26年间,逐渐形成了“以战略为驱动、以客户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不断强化具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供给能力”的全面质量提升系统,通过高端供给、优质供给,为客户创造价值,让消费者体验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质量是受人尊敬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为全面提升公司经营质量,2012年,京东方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质量奖为抓手,聚焦战略、人才、质量、创新、品牌、经营绩效等方面,挖掘提质增效的最佳实践,发挥集团内质量标杆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期间,京东方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评价标准,推动创新、质量和品牌三个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管理确保产品先进性,通过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通过品牌管理增强顾客的依赖性。

京东方还创新性提出案例式评价方法,引导全员,以战略为驱动,聚焦客户需求和瓶颈问题,创新思路和方法,选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持续提升。通过案例评审,挖掘京东方的最佳管理实践,在集团内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交流分享经验,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抓好“人”的教育

“所有质量问题最后都是人的规范问题”

“人”是品质管控体系中最难的一环。在行业内劳动力流失的背景下,京东方如何激发工人工作和自我升值的积极性?

周其仁:中国企业员工流动率高,所以培训投资是不足的,容易带来产品质量问题,不能在公司形成良好的产品文化标准。

京东方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你们的工人流动率怎么样?你们的培训怎么样?

曹红:我们也有一些人工操作,我们会将人对生产的干预逐步自动化、让人造成的失误尽可能小。我们采用了一套专门激励员工成长的制度。我们有一个“工时银行”的案例,不同岗位的员工增加一个技能,我就给你一个等级,也给你记工时,你可以随时支付和使用,比如兑换成假日。同时,你的技能越多、熟练度越高,薪酬就越高。低技能的员工想要工资高就要提升自己的技能,这就是工时银行的作用。

周其仁:自己努力提升技能,这是好办法。这个激励机制是京东方自己创造的?

曹红:这是我们公司员工自己发明的,主要是针对人工操作比较多的特点,希望员工能提升技术和价值。另外,因为现在市场变化很快,有很多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我们的生产有时是大批量的,有时是几千个、几百个的小批量,这些都是客户需求。因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些灵活的生产线应对,这对工人的要求很高,但是性价比也高。

我们也在推动好习惯的形成。举个例子,我们某一个工厂是做产品检验的,人工检验环节的动作有些人可能会投机取巧。我们有一个工人非常聪明,他用太极拳的姿势,编了一套“检验记忆法”,按照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让大家做一个操,规范检测动作。每个人都要会做这套操,你动作做标准了,才可以上岗。

宋科明(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显示屏是一个投资规模很大、技术门槛很高、周期性也很明显的行业,京东方今天已经是行业的龙头。在品质管理方面,京东方未来怎样做才能长久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曹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风险预防体系,提升质量攻关能力。通过长期实践,京东方形成一套正反向质量管理系统。此系统具备双向、双关闭、可复制、易展开的特点,贯穿原材料管控、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全过程;

二是立足智能制造,加强质量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京东方积极探索“互联网+质量管理”模式,以CIM、生产数据云平台、WMS等智能制造系统为基础,打造全方位质量管理的信息平台。目前,京东方在用的信息平台有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绿色产品管理系统等,功能包括客户服务、采购寻源、供应商绩效、研发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等,大幅提升了质量风险预防能力和质量管理效率;

三是深耕细分市场,以质取胜。目前,京东方成为众多国际一线品牌的第一供应商,并在多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根据全球市场咨询公司IHS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总出货数量位列全球第一,显示器件五大主流应用产品市占率排名持续领先。

扭转品质观念

从“客户满意”向“客户惊喜”转变

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已是行业引领者的京东方如何抓好质量和创新,在新赛道上实现突破?

周其仁: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基本是跟跑。显示器是国外先造出来的,不过目前京东方也在全球行业内率先提出了一些工艺技术。问题是跟跑的质量管理是一回事,领跑的质量管理是另一回事。京东方在技术创新上是否领跑?如果是,你如何保证作为领跑者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曹红:从品质管理来讲,我们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您刚才提的一个技术面的一些变化。关于品质的管控,我们建立了一套管理要求,去分析判断每一个阶段的市场需求,尤其您刚才提的新技术的需求。我们会建立指标,让客户提出潜在需求来,我们按照这个分段管理。

张晓兰:质量发展战略方面,我们提出了三大质量管理系统。第一是“魅力质量识别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提升引领需求的能力;第二是“正反向质量管理预防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夯实质量基础,增强风险预防的能力;第三是“战略驱动的质量提升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深化卓越绩效模式,加强创新驱动能力。

通过这些系统的实施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客户满意向客户体验和客户惊喜转变;二是从品质管控向风险预防转变;三是从自主创新向系统创新和联合创新转变。

夯实质量基础方面,我们现在仍需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产品质量竞争力方面提出了几个关注点,包括高可靠性、高性能和全面创新,产品的质量目标是零缺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了正反质量管理预防系统。正向主要是需求驱动,通过设计预防和控制管理以减少系统问题发生;反向主要是问题驱动,通过触发问题提前暴露,寻找根源以防止问题再发。

同时,对于产品的信赖性管控,我们在光电特性、气候环境、流通环境、整机特性方面提出了产品测试的方法论,这些都是京东方独有的测试技术。

深化卓越绩效方面,我们设立了京东方质量奖,每届的质量奖都要挖掘很多的最佳管理实践案例,在集团进行分享、推广,以提升整个集团经营质量。

陈晓峰(佛山市中格家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感觉京东方的质量控制体系比较复杂,我想请教京东方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哪些值得我们民营企业借鉴?是不是有更简单的方法帮助我们把质量做得更好?

曹红:关于质量体系,我觉得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了。不管是ISO9001还是卓越绩效管理,讲的都是一个理念和一个方法。企业一定是根据自己的目标、战略愿景,围绕品质做部署。

京东方所有的子公司在新成立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ISO9001及相应的各种体系要求,你做哪个领域的产品就必须要满足这个行业的质量标准要求。所以各个单位采用什么样的标准都是由行业决定的,不分企业性质,只要适合就可以选用。

在京东方,仅靠ISO9001的管理,我觉得还不够,所以我们选用了卓越绩效。但是卓越绩效并不是完全按照国标或者美国、欧洲标准,我们借鉴这些体系后会思考自己应该关注什么,所以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品控“14条”。

此外,京东方质量奖这一集团奖项做了三年,每年都在提升。

■其仁夜话

培养工人品质习惯

应提上中国工业

发展日程

周其仁

从中国消费者角度来看,京东方液晶屏幕走进寻常百姓家,让用上液晶屏的人口数量扩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华为和京东方不同,但是他们干的事情是一致的。原来中国的通讯靠手摇,通讯一多怎么接得过来?所以当年自动交换机需求旺盛。但当时没有中国公司可以造,该产品都依靠进口。如果华为不出来做自动交换机,生意全让外国企业做了。

当时华为自主研发的机器面世后,让国际上交换机的价格降低了一半。华为为中国整个信息产业的基础设备生产立了功,这对国家和老百姓都很重要。

京东方开发液晶屏、柔性屏也是一样。京东方在创立初期就设定目标,主动往高技术产业上冲,这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京东方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也值得借鉴。所有的产品缺陷最后都在人的行为、人的习惯当中。一个稳定的工人和公司关系,是质量的源泉。但如今不少企业员工流动率、跳槽率非常高。这种人才溢出对国家产业有好处,可是对于支付了员工投资成本的公司损失较大。因此,从逻辑上讲,这容易让企业更不愿投资,造成对工人培训的投资不足。

培训的开支是经济学上研究的一个难题。德国的经验是开支不完全由公司付,而是政府、行会、企业三合一支付,这才形成德国强有力的培训体系。

中国员工流动率高,所以培训投资是不足的,容易带来产品质量问题,不能在公司形成良好的产品文化标准。这应该引起企业和城市的重视。

在职业培训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所有的培训大纲是工业部、行会、定点公司一起制作的。考试怎么考、培训课程等也都是三方确定,这种三合一系统经过法律认定。劳动力如果不经过这个培训系统认定,就不能摸机器。德国的这个系统不是一蹴而就,但可以作为参照经验。

在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下,质量标准成了工人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了会影响深远。我去德国考察,发现经过德国工人之手出来的产品差不了很多。他们从技校开始训练,已经养成了动作习惯。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被教导不要随地吐痰,他成人以后,就算让他吐痰,他也吐不出来。这是行为逻辑里面非常值得注意的东西。培养好习惯是全社会的投资过程,中国工业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否则会造成巨大耗费。因为,所有质量问题最后都是人的规范问题。

■手记

劳动力流失率高企时

你还愿意培训员工吗?

进入京东方工厂,站在参观通道内,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处于半导体显示这一高科技行业,其很多工序已经高度自动化。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环节的劳动力无法被机器替代。因此,实力雄厚如京东方,也面临着职业培训的效益如何提升、“人”所关联的品质稳定性如何保障等问题。

对比起德国与日本等制造业大国拥有高稳定性、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制造生态:技能人才群体流动性高、技术水平偏低,导致大部分制造企业难以通过技能人才培训,保证生产流程的品质控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同时,中国的制造企业面临着技能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与德国、日本可长达“终身”雇佣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劳动力培训上的投资回报受到影响。那么,企业还要坚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吗?

答案是肯定的。制造业的品质竞争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劳动力的竞争力。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培训,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受益的只会是企业本身;而培训的不足,最终都会让企业在产品质量和经营发展上付出代价。

对于佛山制造业企业来说,在劳动力流失与不足的压力下,可以如京东方那样创新一些激励和规范措施,从劳动力存量上做文章,释放工人自我升值的动力,塑造优质的产品质量文化和更高水平的品质规范。

但更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率先打造一个政府、协会、企业“三合一”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地方级的法律法规,推动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制定培训和考核规范,输送和培育劳动力资源,这完全可以成为佛山为中国职业教育探路的一个方向。

人的训练是百年大计,应尽早提上日程。整合三方优势资源的培训体系,将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树立起严格的标准规范。如此一来,破解劳动力流失、缺乏的难题,将不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制造业的品质革命也才能从根源处打响。

笔者期待,佛山日后能在体制变革的基础上,打造技工人才培训示范区,成为一座崛起的制造业人才之都。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4639616637350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