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粤芯半导体园区航拍全景图 受访者供图
从在建的研究院、大科学装置,到优势科研队伍集聚,平台与人才这两个关键要素正汇集于此。一系列智慧资源正“移植”广州,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年8月,广东省实验室(第三批)建设启动。至此,广州牵头或参与建设的共有4家省实验室。
2019年9月,广州南沙科学城核心区——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正式动工。
广州科技创新近来动作频频。从其刚出台的《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不难窥见广州科技发展的新轨迹:在创新投资上毫不吝啬,大手笔投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管两者都“见效慢”。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便是广州未来聚焦的两大关键点。
恰是这种敢于投入基础研究的魄力,使得广州科技创新工作一路高歌猛进。根据《自然》杂志发布的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50强,广州排名第25位,内地排名从2015年第9位上升到2018年第5位。
建世界一流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
广州再添一个科学城。继广州科学城之后,今年5月,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协议,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和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并以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建设为牵引,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学科平台、成果转化中试应用、科教融合等四大功能区。仅仅过了4个月,广州南沙科学城核心区——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正式动工。
为何广州如此钟情于建科学城呢?“尽管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标先进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赋予的使命还存在差距,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王桂林之前做客“羊城学堂”时透露,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创新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广州将聚焦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关键点。其中,广州正谋划中国科学院珠三角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珠三角大科学装置“指挥中心”。
据悉,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南沙科学城建设方案》,南沙科学城将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全球合作网络”。“一体”是指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主体区,聚焦海洋科学;“两翼”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和科教融合区;“三支点”即粤港澳创新发展合作示范区、战略产业培育区和数字转型示范区,对南沙科学城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规划明确,南沙科学城首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争取筹建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是落户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的首批项目之一。在此之前,该所曾在全国多地寻找过落地点。“落户南沙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此时恰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时机,随着省市支持创新、人才的政策陆续落地,相信广州在科技发展方面会迎来高潮。”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秦伟透露,空天科技研究院将聚焦空天领域相关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核心问题,未来将在明珠科学园搭建从研发到落地的空天科技全产业链。
布局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
“眼底影像AI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最快可在1分钟左右诊断出患者所患眼底疾病类别,辅助医生进行眼病筛查,适用范围可覆盖90%的眼底病人群。10月12日,
记者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现场了解到,该系统已在新疆喀什地区落地使用,为喀什地区群众进行青光眼、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眼病的筛查。此科研成果出自于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
除了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广州还在布局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打造前沿科学研究高地。目前所有建设均在有序顺利推进中。
“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保证。”王桂林强调说。不仅于此,广州还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为领头羊,多措并举夯实基础研究,促进人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融通发展。
广东新一代通信技术研究院在全球率先提出6G系统十大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打响了6G技术争夺战的“第一枪”。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获批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启动预研。广州超算中心用户总数超过3000家,同比增长25%“天河二号”主机系统被评为全球超算最具应用影响力五强,为国内唯一上榜超算系统。
“一系列智慧资源正‘移植’广州,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在建的研究院、大科学装置,到优势科研队伍集聚,‘平台’与‘人才’这两个关键要素正汇集于此。”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以预见,未来广东省基础研究的基地、核心载体就在广州。”
双管齐下攻克“广州芯”产业难题
纵观我国基础研究的“根据地”,基本上都是在高校院所。广州在此方面是有底气的。作为广东科研的中心枢纽,广州聚集了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同时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创新人才。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90人。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市共建机构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9项、省级科研项目180项,项目经费总额1.4亿元。
拥有丰富基础研究资源的广州,正加足马力攻克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今年3月,广州“双管齐下”,印发了《广州市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前者构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龙头,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国家、省、市联合基金为引导,以基础研究重大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后者将握紧创新资源集聚的拳头,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国家亟待解决的前沿领域和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不久前,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在广州开发区投产。这是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标志着广州先进制造业“缺芯”成为历史。
广州缺乏大型芯片制造项目,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关联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广州芯”产业破局在即。被列入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粤芯半导体,是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厂。“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广州可在本地生产芯片,直接辐射覆盖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客户群。”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说。
类似“广州芯”产业破局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广州市科技局在《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透露,将实行源头核心技术突破行动,通过基础学科研究体系基本建立,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记者 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