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的应用场景极为广阔,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小到商店,超市,饭店,大到银行,酒店,地铁,高铁站,就在前几日开通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可以只靠“一张脸”就能刷到底。
刷脸支付是如何实现的?
刷脸支付的实现,要归因于人工智能中“面部识别”这一技术的日渐成熟。
所谓面部识别技术,是属于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一个门类;而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包括我们熟知的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视网膜识别、骨骼识别、心跳识别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至于人脸识别,则是通过提取面部特征值并进行信息比对之后,应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鉴别个体身份。换言之,每个人的脸庞都是一组独一无二的DNA序列组,而不同人脸对应的极其复杂的编码数据可以轻松地被智能终端识别出来。
为了研究刷脸支付能够给顾客带来何种影响,笔者到苏宁无人店体验了一把。与之前网上流传的支付宝刷脸支付视频不同,苏宁的刷脸支付无需再输入手机号码的后四位进行验证,只需事先在“苏宁金融”App中录入自己的脸部信息,便可实现在购物全程只需对着摄像头刷脸两次(包括进店一次,支付结算一次)就可完成买单,哪怕是做鬼脸、戴帽子甚至是遮住自己的半张脸也能够轻松被识别出来。此外,根据顾客在店内的浏览记录,终端设备还可以显示出商品推荐的有关信息,这也是一个亮点。
安全性问题
对于每次新科技的发展,消费者都会有一定担心,这个是避免不了的。很多人都会认为刷脸支付不安全,会不准,而这些目前随着技术、算法的进步其实都可以将错误率降低最低。就如扫码支付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支付宝、微信通过各类活动以及全额赔等才解决消费者对安全的疑问。刷脸支付推广前期一定也会遇到,但是目前微信、支付宝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推广阶段,相比,刷脸支付以后会比扫脸支付更受欢迎。
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点是采集比较直观
商家可以通过采集用户的照片归档到数据库,再通过算法的改善来把用户的脸部特征跟照片进行比对即可实现“刷脸”。
成本较低,便利性较高
按照识别的精度排序,确实是虹膜、指纹、人脸的识别精度依次降低。但人脸识别可以根据摄像头的提升而提升,双目摄像头、结构光摄像头、TOF等等,这个上升空间很大。从应用性来看,你现在让所有的用户都去提取虹膜信息、指纹信息,这个很难,不现实。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份证照片,从对比库的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是有一定优势的。此外,虹膜识别、指纹识别需要额外装置,而进行人脸识别,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识别或者收集。
体验度较好,用户较易接受
由于人脸识别根据摄像头的提高而提高,而且算法的改进会让刷脸核验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让用户觉得这技术很高效很便捷。而指纹、虹膜由于更多地依靠智能硬件模块的识别,比如上班考勤可能需要员工在指纹机上按几次才能识别,这样就会使得用户下意识地把指纹识别归为体验差的技术。
支付宝和微信为推动刷脸支付更快更早的在全国落地使用,加快了硬件设施的推陈出新,产品迭代的频率之快可以用你争我抢来形容,这期间充满了火药味。
在腾讯,阿里两大巨头不惜成本互烧补贴的背景下,不仅仅给机器厂家打通收益渠道,更是给处于下游的刷脸支付服务商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支付宝起先宣布拿出30亿补贴刷脸支付市场,在今年9月支付宝开放日会议上,阿里解除这一补贴政策,做出“补贴无上限”的明确表示。另一方面,微信对其刷脸机器“青蛙”也设置了高额机器补贴,有服务商透漏,微信注入补贴资金为100亿。
两大支付巨头的补贴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举动的实施将刷脸支付商业化推动的氛围烘托至高潮。有相关人士指出:“这场补贴大战将会是场持久战。”
总之,人工智能在零售中的应用已不是停留在想象里,而是已经频频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场景化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未来还将有怎样的精彩问世?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