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财经社 实习生 张森
编 | 明萱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辉煌的进程,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创新成为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支撑和体现。
十一期间,AI财经社推出七十年新兴科技专题报道,回首科技创新由弱到强写下的中国篇章,见证用科技创新成就的一个又一个梦想。
无人机,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从新闻报道到舞台表演,从军事到工业再到日常消费,无人机正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点滴间施展“智慧”。
目前,民用无人机主要应用在航拍、娱乐、巡检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应急救灾、货物运输等多个领域。
2019年8月,广州花城广场,999架无人机拼出“我爱你中国”
保卫:军用无人机的探索
时间倒回至100年前,20世纪初,英、美等国家先后秘密研制无人机。彼时,研制无人机主要目的是应用在军事领域。实际上,早期的研究成果较为简单,譬如1917年美国试飞成功的无人机尚不具备遥控操作、自主飞行等能力。
20世纪30年代,英国研制出“女王蜂”无人机,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将无线电遥控技术运用到无人机上,拉开了无人机可遥控操作的序幕。
中国的无人机故事与一位老人有关,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文传源。1957年,在没有经验、设备和资料的情况下,文传源教授和师生们拟定了无人机研制方案,在历经300天的艰苦努力后,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1年后,这位填补中国无人机空白的老人在京逝世,享年101岁。
时光流转,1965年长空1号问世。进入70年代,中国唯一参加过实战的无人机“无侦-5”诞生,并于80年代初正式在部队装备。此后,中国的无人机研发飞入快速航道,包括“翼龙”“暗剑”“翔龙”“刀锋”在内的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无人机陆续问世,中国创造的无人机也走向国际市场,被别国订购。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中,无人机的亮相惊艳了众多网友。三个无人作战方队包括各类型侦查无人机、攻击-2无人机、攻击-11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侦察干扰无人机以及水下无人潜艇。
普及:无人机进入民用时代
如今,提到无人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闻报道、演出活动等领域用到的航拍无人机。对大众而言,接触最多的便是工业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
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便对民用无人机进行过探索,包括西北工业大学的D-4固定翼无人机以及南航的“翔鸟”无人直升机。但此时,民用无人机尚处在萌芽阶段,并未形成规模。
民用无人机时代的开端,要从21世纪初算起。高频率的数字无线电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相机、无限电动机等技术的出现,为民用无人机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造就了无人机的独特优势。
1980年,浙江杭州,汪滔出生。同一年,1000多公里外的深圳正式成为经济特区。39年前,汪滔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成就人生。
2019年,身为大疆创新董事长的汪滔,以54亿美元的财富值位列福布斯2019年全球亿万富豪榜第325位。同时,在《财富》杂志2019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中,汪滔排名第三。
如果要找一个地方讲述民用无人机的中国故事,深圳当之无愧。而坐落在深圳的大疆创新,又是国内乃至国际上消费级无人机的佼佼者。
2006年,正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的汪滔创立了大疆创新,国内消费级无人机自此进入新阶段。伴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大疆创新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域“一骑绝尘”。
数据显示,2012-2017年,大疆营业收入从1.6亿元增长到 175.7亿元,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占据70%的市场份额。据悉,目前大疆的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其无人机和影像产品分为消费级、专业级、行业级和系统模块四个部分,使用场景涉及能源、公共安全、农业、建筑等多个方面。
深圳和大疆,只是中国民用无人机行业的一个缩影。2018年京东618促销期间,京东的第一架重型无人机正式下线,目标有效载重量达1~5吨。与此同时,京东超重型无人机项目正式立项,目标有效载重量为40~60吨。不仅是京东,顺丰、小米、腾讯等企业纷纷加入无人机行列,借助自身优势推动无人机的发展。
虽然从时间上看,中国并非起步最早的国家,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已步入行业领先者的队伍中。
2019年8月举办的“亚欧安博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消费类无人机出口数量约占全球无人机出口总量的70%左右,出口量达到120多万架。截至2018年底,在国内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的无人机有近29万架,大部分重量在25公斤以下,其中登记注册的农保无人机有9.5万架。
守望:无人机的迷茫与坚定
作为新型产业,一片繁华景象的无人机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采访中,“安全”被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副会长余景兵多次提及。他向AI财经社解释到,如果没有监管和法律介入,无人机会产生诸多安全问题。比如,在机场附近的黑飞情况,以及乱飞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等等。他认为,没有行业的安全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有效的监管可以让无人机行业健康、有序成长。
在我国,自2015年起,陆续推出了相关无人机管理规定,要求民用无人机进行实名登记,并在部分区域限制飞行。为了支持行业发展,各地方在出台限制政策时,也开放了部分区域允许无人机飞行。
监管的到来,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与前些年不同,由于世界各国逐渐加强对无人机的管控,有些国家甚至禁飞无人机,导致了无人机销售量的下滑。但用余景兵的话说,这是“大浪淘沙”,能够让优秀企业涌现出来,淘汰掉业内劣质企业。
在余景兵看来,无人机行业如今已经走进了瓶颈期。早年间资本的大量涌入,虽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也使得整个行业变得浮躁,很多领域大家都在“秀锄头而忘了种庄稼”。
目前,余景兵主要在无人机培训、应急指挥及交通等领域深入耕耘。2017年前后,余景兵退出了无人机植保领域,很大的原因是行业恶性竞价导致利润微薄。他举例称,此前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一亩大概15元,如今最低缩水至4~5元。赚不到钱,打击着从业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农民想要用无人机喷洒农药,需要求人的情况。
即便如此,在谈及行业前景时,余景兵仍然充满信心。无人机的实用性是行业的生命,在农业植保、电力训练、消防救援等多个领域,无人机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价值的实现需要多方的努力。
余景兵总结了三句话,“飞起来很容易,但飞好了飞稳了不容易,飞好了飞稳了把活干好了更不容易。”他认为,做好这三句话,是无人机企业和从业者取得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