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蜕变:“人工智能第一股”初养成

2019-09-28 09:31发布

1999年,在中国商业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创立了阿里巴巴,最终成就一段商业传奇。彼时,距离杭州400多公里外的安徽合肥,一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生带领十几名同学,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这个人就是刘庆峰,他一手创建的科大讯飞(002230.SZ),如今已成长为人工智能(AI)领域的明星企业,并成功入选我国首批四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承建我国首个认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高技术产业化有其自身规律,科大讯飞创业初期经历了长达4年不能盈利的煎熬。”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江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科大讯飞是一个大学生创业的高科技企业,早期我们什么都不懂,仅凭一腔热情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拼杀突围。”

选择坐冷板凳

1999年以前,中文语音产业基本上控制在国外IT巨头手中。微软、IBM、Intel等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语音研究基地,国内语音专业优秀毕业生基本上全部外流,中文语音产业被国外掐住了“咽喉”。

面对国内一片空白的语音市场,在福建中银集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的联合实验室里担任总工程师的刘庆峰试图改变这一现状。

那时候,刘庆峰以实验室为班底,注册了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半年后,公司得到新一笔融资,同时也正式改名为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又经历两次更名,现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出生”不久的科大讯飞面临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其推出的第一款产品“畅言2000”就遭遇了滑铁卢,产品被模仿、遭致各方质疑,公司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刘庆峰带领团队在半汤进行总结反思,有人提出把公司解散了,有人说用科大的招牌和政府的支持炒房地产赚钱,十几个人各抒己见,各方意见始终未能统一,当时刘庆峰心理压力也很大,但他却拍板说道:“如果不看好语音,请走人!”

后来,刘庆峰回忆道,没办法,枯燥的技术研究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语音产业就是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技术积累,研究人员必须要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的精神,所以讯飞面对的是一个有希望但无现成路径的全新产业。”

在半汤会议上,科大讯飞明确了还是以语音发展为方向。之后,刘庆峰编写了一份“未来发展规划”,继续寻找投资。半汤会议也成为科大讯飞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折点。

寻找资本坎坷历程

“现在创业环境太好了,和那时候完全不能比。”在江涛看来,早期讯飞的商业化落地、融资之路并不平坦。2000年5月,科大讯飞被科技部认定为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作为诞生于1986年3月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也是讯飞的破局之年。刘庆峰在半汤会议后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获得了柳传志的认可,联想把进入风投产业后的第一单给了科大讯飞。

2002年,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到科大讯飞视察,提出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普通话考试,讯飞以普通话测评切入智能教育。这一年,科大讯飞终于扭亏为盈。

之后的2005年,科大讯飞借着彩铃市场的火爆找上了全球语音巨头Nuance,成为Nuance的代理。随后科大讯飞开发了多项彩铃产品,当时运营商相关语音业务平台几乎都由其包揽。科大讯飞借此业绩盈利也是一路上蹿,2007年营收突破2亿元。2008年,传来登陆深交所的消息。

据江涛讲述,科大讯飞上市这件事情真正推动起来是在2005年。他介绍道,早先公司内部对是否上市还没有达成统一共识。但就在2005年,国内陆续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为响应政策,并结合当时的环境和企业发展需要,科大讯飞最终决定在中小板上市。

“上市对于公司来讲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整个团队的压力都很大,丝毫不敢懈怠。”作为项目成员的江涛如今回想起来,长舒了一口气。据他介绍,从中介机构的选择、股份制改造到上市辅导、材料过审,再到上市路演,上市的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地开展,其间却充满了困难与挫折。项目办公室的灯总在深夜常亮,项目成员常常因加班太晚无法回去,附近酒店又因为会议被别人全包了,只能将就住在澡堂子里,上市前资料签署,项目成员一天跑几个城市是家常便饭。

2008年,科大讯飞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那时科大讯飞已经凭借多项语音技术夺回了中文语音产业80%的市场份额。

掌握核心技术

但在与Nuance的合作过程中,科大讯飞渐渐发现,语音识别的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多地方都得受制于人。2006年,科大讯飞与Nuance分手,决定自己做语音识别。

科大讯飞开始跟清华实验室合作、与中科大语音实验室的江辉老师合作,让公司核心成员开始去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学习语音识别技术。这个决定,让科大讯飞从语音技术提供商转型走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4年之后,科大讯飞全面超越Nuance,夺回国际中文语音市场。

语音识别技术发展的同时,云计算开始被频频提及,不少互联网大公司纷纷开始做云服务。讯飞也开始做语音云。2009年8月,科大讯飞正式提出要做语音云。不过当时移动互联网尚未兴起,2G的主流网络根本无法带动流畅的用户体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研发团队决定还是坚持尝试一下。2010年10月,科大讯飞发布业内首个开放的智能交互技术服务平台——讯飞“语音云”开放平台。

2012年前后,苹果的siri发布,语音商业模式借此打开,同年科大讯飞发布自然语言理解及新一代“语音云”平台。目前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总数已过百万。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向记者总结道,1999~2004年科大讯飞主要解决生存问题,2004~2008年上市是科大讯飞的一个发展阶段,2008年上市到2013年是科大讯飞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有所进展的阶段,2013年到现在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战略发展的阶段。胡郁表示,回顾这四个阶段,可以发现,科大讯飞的发展脚步离不开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在一开始的生存阶段,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及在中小板上市,也给科大讯飞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第三个阶段,中国移动的投资让科大讯飞成为“混改”企业;第四个阶段人工智能时代,中国能在国际前沿的技术领域里走到前面,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多年来的积累和储备。

在胡郁看来,他对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阶段的发展印象最为深刻。深度神经网络由 GeoffreyHinton 与微软的邓力研究员最先开始做,科大讯飞迅速跟进,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商用系统里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公司。谷歌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公司,谷歌的 Voice Search 开创了用互联网思维做语音识别。在这方面,科大讯飞受到了谷歌的启发,在国内最早把涟漪效应用在了语音识别上面。

“我们从2013年开始,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和产品,涉及教育、医疗、政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终端消费领域。”胡郁介绍。在这一阶段,科大讯飞渐渐成为行业的标杆,成为人工智能语音的主力军,并在2017年11月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胡郁告诉记者,科大讯飞每个历史时期都能克服这些困难,与其作为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不无关系,不追求短期利润,坚持源头技术创新,这种“板凳能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科大讯飞发展最大的动力。

伴随着人工智能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科大讯飞也步入人工智能2.0阶段。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表示,判断是否进入人工智能2.0阶段,主要看是否具备规模化推广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案例,以及足以证明应用成效的统计数据。科大讯飞依然前进在新一轮挑战的路上。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4151877411918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