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东南大学方程式赛车队2019赛季新车出征仪式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图片来源:中新社)
【欧洲时报记者关梦觉编译报道】中国正在逐渐摆脱“世界工厂”的标签,走上技术转型之路,而德国部分媒体也注意到了中国极具潜力的发展趋势。德媒《世界报》撰文《这就是中国人如此轻松地超越我们的原因》分析认为,中国逐渐掌握技术优势的关键在于创新速度和人才储备。与欧洲相比,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国家正在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而欧洲也应以此为鉴。现全文编译如下:
苹果在中国拥有13000名员工。为了不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业务方面最终落入输家行列,这其中包括大约1000名顶尖研究人员。为此有7亿美元流向北京、深圳、上海和苏州,到2020年,还将有14亿美元投入到位于贵阳的新数据中心。一家本地公司、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接手这一数据中心的运营。
这5个中国城市拥有8300万居民,与德国的总人口数相当。苹果公司也在德国出售产品,但是德国却没有5个研究中心——连1个都没有。苹果目前正在德国招聘121名员工,其中包括35个硬件岗位和4个机器学习相关岗位。德国本不该小看这件事情,但它目前仍然被当做无关紧要的事。如果在德国的某一处,有几个人提出了出色的概念,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那么投资者必然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点子将以闪电般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但如果点子确实可行,在韩国和日本将会有数支团队同时在这方面展开工作——为什么是那里?因为那里有天分的人多。
韩国在2005年至2009年新出生的儿童中,约有94万名在数学方面表现良好。根据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2015年数据,这一数字约占韩国全部儿童的42%。在日本,同一时间段内数学能力强的儿童甚至达到了180万名。但在德国,这样的孩子只有19万,占儿童总数的5%。然而,尽管韩国和日本的儿童潜力超过了德国,但仍然与中国没有可比性——在中国,这一数字为2400万。如果在其他国家出现了新产品或计划,中国会有20支团队拿出更好的质量、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去与之抗衡。这其中,有些团队本身就来自成熟的大公司,还有些雄心勃勃的“野生”团队会把成果展示给腾讯或阿里。无论如何,没有人在害怕苹果。
此外,相对年轻的人群具有破坏性的创造力,在这一领域,中国人的平均年龄为37岁,而德国为44岁。王传福是一个例子,他于1966年出生,1995年,他率领比亚迪向日本充电电池制造商发起挑战,10年后,他供应了全世界产量的一半。
2010年,王传福提出了“城市公交电动化”方案,立即得到了实施,因为公交的行驶距离很短,并且无论如何都能在充电站过夜。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他也站在了世界前列。巴士车全球巨头奔驰和MAN都没有提前重视比亚迪,但即使做到了可能也没有意义。因为它们遇到的是革命性的竞争对手,对手将专利和人才聚拢到一处,从而在技术上超越它们。而在欧洲,并没有足够的人才。德国的人口数是中国人口的17%,但未来的人才储备只有一百二十分之一。那些仍然留在德国的人明白,即使他们坚守于此,也无法再次登上世界之巅。
即使欧洲出现了开拓性的投资机会,只要人们判断认为无法承受来自东亚地区的对抗,这件事就也没办法在欧洲落地实施。这种情况的根源是是缺少合适的人才。如果能够从幼儿园开始重视数学教育,这个问题还可以得到解决。毕竟虽然要为专业教育人士增加开支,但不这样做的话,是得不到数学能力强的人才的。
高盛预计,到2029年,将有1万亿美元的西方资金流入中国,这意味着用于推动生产的资金也在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由于德国和欧洲得到的资金正在减少,因此发展潜力也随之下降。对旧世界的主要威胁不是缺乏资金,而是无法随意增长的智力储备。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首次面对一个比西方更聪明、智力储备更多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