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没有继续沿着半导体指数的成分股逐一研究,而是考虑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巨头,没有上市或者没在国内上市怎么办?
没有上市的,比如华为海思,只能希望它的上下游公司能够进入半导体指数,咱们占点小便宜。其他也没有什么遗憾。
但是,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比如中芯国际,假如它未来成为了巨无霸,而A股几十个半导体指数成分股,加起来都没有它的市值高,该怎么办?
那意味着投资半导体指数,是个失败的行动。鉴于科技行业赢家通吃的规则,这种可能性还是要排除一下的。
所以,本周先研究了在港股上市的中芯国际。
这一研究,可不得了,古今中外,上中下游,资料看得脑壳疼,一会儿心潮澎湃,感觉中芯国际就是中国芯片的希望,一会儿又觉得前途坎坷,还得烧多少钱才是个头,一周时间,想下个结论还真难。
直到看到一则新闻,才好像在云里雾里看到一丝曙光。
“9月3日,第二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盛大开幕,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在演讲中指出,做晶圆代工厂第一名是赚钱的,第二名基本不赚钱,第三名是亏钱的,所以一定要争做前二名。”海军童鞋说的太好了,不止是芯片代工厂,所有的科技类公司,都遵从一个规律——数一数二,不三不四。
那么,中芯国际现在是第几名呢?
最新的排名,中芯国际世界排名第五,但是这个第五的市场占有率只有4.4%,而第一名台积电的市场占有率则一直在50~60%之间波动,这中间横亘的,是十倍的差距。
所以,我们说,海军童鞋说的第二名,已经是一个宏伟构想了。
再看看下图,可以说,中芯国际这一路追的好辛苦,幸亏摩尔定律在10纳米以下制程正在逐步失效,中芯国际在梁孟松(台积电和三星的技术大咖)出任联席CEO之后,已经把28纳米及14纳米的芯片的良品率攻克,正在研发10纳米制程,在技术先进性上已经逼近了第一集团。预计随着ASML 的EUV 光刻机在年底到货之后,7纳米制程也逐步落地。
不过,目前的中芯国际,28纳米芯片占营收的比例才5.4%,现在14纳米芯片的营收,还要依赖于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国内厂商的订单支持,早日贡献营收。
但是,增收不增利的可能还是有的,最大的因素是台积电,即使国内厂商比如华为海思,把订单给中芯国际一部分,其性质也是备胎。尤其在台积电南京工厂的16纳米生产线投产之后,在没有美国的搅和之下,相信台积电会极力维护内地客户,中芯国际想赚钱估计还是很难。
叠加全球的芯片周期目前在底部区域,手机和PC的出货量都在下滑,行业不景气也会损伤中芯国际的利润,近几年,预计中芯国际还在投资期内,难以看到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日子。
看下图,不三不四的日子,就是这么悲催,连4%的利润都难以维持。
而同期的台积电,毛利率50%,净利率35%,数一数二,就是这么傲娇。
收入是老大的十分之一,利润是老大的百分之一,就是这么赤裸裸的对比。
所以,结论就是,当中芯国际的股东,是很苦逼的,而且还要苦逼很多年。
怪不得,中芯国际的股权,相当复杂,大股东进进出出,逐步都变成了国家半导体基金、大唐、上海国资等老有钱的主,跟修高铁一样,投资大,收益少,但是社会效益好,高科技中的基础设施。这个性质,和京东方简直是哥俩,看看京东方的k线图,估计对中芯国际的未来,大概会有个轮廓。
据报道,全球每生产3片芯片就有2片运到中国来,组装后再出口1片,中国消费1片。2018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4176亿块,价值3121亿美元;出口集成电路2171亿块,价值846亿美元,由此产生的贸易逆差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275亿美元。每年3000亿美元的进口芯片,哪怕有一半能够国产化,即使利润不太好看,毕竟,肉烂在国内,这个事情还是要做的。
谁来做?
当然是国家队,小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钱来烧啊。这个钱,一直要烧到备胎转正之日,中芯国际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之时,才会变成良性运转,自由现金流才会给股东真正的回报。所以,我的结论是,散户投资,等中芯国际成为中国市场第一,世界市场第二之后,再进场也不迟,现在,还是国内的半导体指数基金靠谱。
当然,如果你很看好中芯国际,网格交易也不错,毕竟前途光明,大跌的可能性小。总之,投资科技类的个股,一定要找数一数二的公司,不是世界级的,也要是中国级的,或者某一细分领域的。
咱们慢慢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