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理货、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共享快速通关 南沙港码头好智能
说到港口,如果还停留在“肩挑背扛,一把铁锹、一辆手推车、一顶安全帽是标配”的刻板印象,那你就OUT啦!5G、AI、无人驾驶、VR、区块链、无人机……这些酷炫抢眼的“黑科技”在南沙港都能找到。近日,首批交通运输部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之一的广州港集团“互联网+港口物流智能服务示范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据悉,该工程是2017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布的全国13个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中广东省唯一获批的项目。而南沙港区作为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港口建设上更是成果斐然。
理货现场见不到一个人影
近来,依赖港口科技的进步,让以前从事后勤工作的港口女工,也能熟练胜任港口一线的生产作业了。传统的理货岗位需要工作人员走到码头前沿,“一对一”(一台桥吊一个人)完成整个集装箱装卸船的理货作业流程。工作人员往往要爬上高架与货物近距离接触,风吹日晒、严寒酷暑,劳动强度要求高,往往是由男性员工从事该项工作。
而当前,借助广州港AI人工智能理货系统的投入运营,南沙港区的外轮理货工作人员只需在办公室动动鼠标,即可通过理货系统可视终端,在线对至少两条作业线进行理货,理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南沙港区的另一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上空,两架无人机缓缓飞过,不一会儿,整个港区的3D模型便呈现在粮食码头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只需轻轻拨动鼠标,便能观察到码头现场生产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少有涉足的“危险地带”,如筒仓侧沿、高空架起的运输皮带廊,在电脑中也能清楚看到。
粮食码头工程技术人员介绍道:“通过无人机,能够比较快捷清楚地排查出现场生产的异常和一些高空设施的安全隐患,现在我们不用去到码头的危险作业区域反复检查,人员安全也有了很大保障”。
在南沙港区的业务大厅,现场办单的客户寥寥无几,工作人员忙着为电话另一端的客户在线办理业务。据介绍,目前码头业务已全部实现无纸化,客户只需通过网上营业厅就能轻松办理所有在港业务。
实施期间新增两项国家专利
这些看得见的科技进步和给员工、客户提供的体验改进,得益于广州港启动的“智慧港口建设工程”。“智慧港口”的“黑科技”,不仅够炫酷,还有“生活温度”。
2017年以来,广州港围绕交通运输部关于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具体要求,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北斗定位、视频融合等信息技术与港口业务深度融合,重点建设完成了“一个中心,六大平台”(见示意图)。
记者了解到,广州港“互联网+港口物流智能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期间新增国家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一种集装箱闸口单侧箱移动视频箱号识别装置”、“一种图形化多通讯方式终端设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基于数据库的异构系统数据抽取及统一对外数据交换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相继获得“集装箱物流信息平台”、“码头可视化管理系统”等9项软件著作权。
此外,目前建设完成的各个作业子系统已经实现了海关与港口数据共享,实现了全面作业监控、物流全程跟踪、关港实时联动,提高了港口作业效率,加快了口岸的通关速度,也为客户节省了成本。(记者罗瑞娴 通讯员张敏敏、邹井棋、黄永安、朱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