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医疗100+」强联智创秦岚:做脑血管病AI的“must to have”

2019-09-20 15:35发布

咨询公司CB Insights曾在2017年做过一项调研:在101家失败的创业公司中,42%死于没有分析需求就贸然开发产品。

在医疗AI创业“哀鸿遍野”的背后,大多数人将归咎于创业者没有找到商业模式,却很少有人将原因追溯到医疗AI产品的顶端——需求挖掘上。

不够直击痛点的医疗AI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而在极具严禁属性的医疗产业更是如此,而这也成为医疗AI产品近年一度面临“吃灰”境地的一大原因。

“2015年,强联智创立项之时,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对于医疗产业的机遇,也因为在医疗临床十多年的背景,我们清楚知晓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到底面临哪些困难、有哪些需求。”在近日与强联智创创始人秦岚的采访中,她对亿欧大健康表示,“做医疗AI产品的must to have而不是better to have,才能避免成为‘炮灰’。”

伴随介入手术成长起来的创始人

秦岚是老“医疗人”。在进入强生前,她曾在硕士选择专业时选择了神经病学。在强生任职时,干过销售、做过专业教育和市场管理,也曾获亚太区销售冠军和多次中国区年度销售冠军。

相比医疗人工智能创业圈清一色的科室主任和海归背景,秦岚的创业,似乎少了那么些所谓“背景”,但她此前工作所处的环境,对于挖掘需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强联智创所切入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目前来说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国内,介入治疗还是一类很新的技术。在2015年入行时,秦岚在强生做的是向医院推广介入治疗的手术耗材。

“国际上在1995年才出现第一款可以做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产品,但中国医生是从2000年才开始做神经介入手术的。”她说道,“难就难在,要推广支架,得先‘教会’医生做介入手术。”

好几年,秦岚都站在导管室里,和医生一同做手术——这看似荒唐,却得以让她感同身受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痛点。血管造影机、介入耗材和器械、会做手术的医生是介入手术中的三大关键要素,这也是她想要利用新兴技术或解决、或替代的。

可以说,在强联智创创立前,秦岚和她的团队所做的在于了解这个行业的基础上,陪伴了一个新兴的治疗方式成长,同时,也陪伴了那些从“不会”到“专长”的介入手术医生的成长。

2016年12月,其首个产品脑血管三维成像辅助软件EPD研发完成。目前,强联智创共有50余人的团队,其中研发人员约20人。

专注脑血管病,让医生开上“自动挡”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4000万潜在脑血管病患者,但仅有的2000名神经介入手术医生,市场处于供给高度稀缺的状态。脑血管病在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后,极容易导致患者的残废或死亡,因此,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介入治疗是目前相对高效的一个方法。

当血管病急性发病的时候,病人无法确保恰好就在大医院附近,如果就近送往二级医院、基层医院,那么原本并不拿手的医生,该如何进行介入救治?

行业常将“AI辅助诊断系统”比作汽车的“GPS导航”,但强联智创想要做的是让医生从“开手动挡到开自动挡”,以此解决介入治疗“人”的痛点。

具体来说,强联智创是围绕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为医生提供从疾病筛查、自动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耗材选择和模拟、患者随访等一系列智能辅助。产品形态包括脑血管三维成像辅助软件EPD、微导管塑形智能辅助系统、脑血管病人工智能精准辅助诊断AI-EPD等。

第一步的处理图像质量可以比作是“油离配合”,自动挡的“产品”将此步骤省略,其EPD软件自动将血管和肺血管分割开、分析3D神经网络、进行三维重建;当然,“司机们”还得记路——哪个路口该拐弯?交规该如何遵守?——这个时候,微导管塑形智能辅助系统就派上用场,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微导管塑形导航,自动计算最优微导管路径和塑形针形态,这有利于提高微导管一次性到位成功率和稳定性,减少术者在手术中被射线照射的时间。

“就好像使用高德地图,你只要输一个目的地,它会帮你避开拥堵,自动找一个最优路径,你只需要踩油门就可以往前走。”秦岚打趣道。

当然,除了主打的术中辅助,强联智创的产品在脑血管病治疗的前端和后端均有涉及。秦岚介绍,早期,其产品可以辅助脑血管病的特异度筛查,给出形态学描述、风险预测(急性卒中的风险有多高、出血的风险有多高),医生根据这份报告,判断需要手术还是持续随访观察,如果医生判断病人是观察随访而无需手术,则在约半年后,讲两次影像学检查结果叠加,去观察疾病是否有微小变化,再进一步干预。

至于科技圈常说的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技术,秦岚则表示不会对外过度鼓吹。在采访中,她多次提到:“我们不称自己为纯人工智能公司,毕竟人工智能只是一项技术,而我们是要研发针对特定病种的解决方案,至于利用什么技术,我们更关注的是是否有效。”

落地50余家医疗机构,已实现盈亏平衡

“先解决must to have(医疗能力)、再解决better to have(提升效率)。”秦岚认为,“must to have”是其产品和主打筛查类产品的根本区别。

“在医疗领域里,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治疗端,其次是预防端。要么医生先诊断清楚,用注射疫苗等手段在发病前端预防疾病,要么在确诊后告诉他怎么能够治好,不然,‘发现疾病’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没有太多意义。”她说。

强联智创所合作落地的科室则定位于治疗科室,其针对图像处理软件已经获得医疗器械二类证审批,最迟明年,其手术规划软件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强联智创已在国内300多家医院覆盖服务,其介入治疗智能产品在50余家医院使用。

行业里,针对公立医院的智能诊断/治疗产品一般做法是通过科研合作,前期免费提供给医院使用,同时,利用临床的诊疗数据打磨产品,后期按年费或者按例收费。另外一批玩家也有和与上游的药企合作,由他们买单的做法。而秦岚表示,强联智创的竞争力之一在于,他们初入医院就实行收费制。

从治疗端切入,秦岚也有在商业化方面的考虑。“我们的打法是,将产品费用打包在治疗费中。神经科有一个天然的好处,它的一部分收费条码是现成的,例如三维重建、手术规划和导航,此外因为能够帮助原本不会操作介入手术的医生进行手术,我们几乎不会碰到收费方面的困境。”她告诉亿欧大健康,“药品已经实现零加成,器械的比重也在减少,但是从诊疗费用来看,是呈现上升趋势,我们认为在治疗端,会可观的商业空间。”

在业务的后端,强联智创还为医院提供手术配套的治疗耗材和服务。在强联智创的公司门口,还出现了另一家企业(科易华)的logo。“在创立强联智创前,我曾做过一家耗材CMO平台。”她透露,耗材供应链服务每年可以为强联智创产生正面利润,公司整体实现盈亏平衡。

目前,强联智创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在业务拓展上,其也将在目前四个细分病种的基础上,继续拓展脑血管病这一领域的可能性。

特别策划【科技医疗100+】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

一次技术更迭,伴随的是一次医疗领域的“革命”。时至今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更是让医疗保健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亿欧大健康频道策划了【科技医疗100+】系列专访和选题报道,聚焦互联网医疗和AI+大健康。

如果您有合适的企业推荐,请联系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微信:Lelion8742390)。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383325470480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