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交博会,阿里再次放出“大招”:联合千方科技、高德地图推出“城市大脑?交管联合解决方案”。而此次方案的推出,也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据帮尼菌了解,此交管联合解决方案解决了智慧交通领域数据、算法和场景难以统和的难题,能够极大提升公安交通管理在业务管理、执法监督、指挥管控等层面的工作效率。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城市大脑,城市大脑的AI融合能力、云计算能力、大数据能力、垂直行业整合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这种以数据、产品、以及应用服务产业链合作模式也被政府广泛认可。在这个背景下,有业内人士声称阿里的云布局即将冲破“海大为”的格局,成为安防行业新的头部竞争者。
帮尼菌对这一观点表示不置可否:“首先安防的应用场景十分多样,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一套城市大脑很难完美解决;其次先搭建平台,再寻求企业合作的模式能否让企业之间达成有效合作也有待观察。
虽然城市大脑已经有成功项目出现,但目前还是框架价值大于实际应用效果,能否把框架填满发挥出它应有的能力,还要看阿里进一步的动向。
那么阿里的安防“城市大脑”布局进化到哪一步了?为何众多安防人士对此都如此关注?今天帮尼菌就拨开重重迷雾,看看阿里的“城市大脑”究竟能在哪种程度上改变安防格局。
为何安防巨头关注“城市大脑”?
核心还是离不开三个字:“数据化”。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兴起。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数据化转型,作为政府,目前在政务、交通管理、还有服务等方面都急需进行数据化转型。而阿里城市大脑以云技术为平台,通过优秀的数据整合能力帮助管理城市。
如果说安防做的事是像树枝一样进行根据场景不同设计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云平台城市大脑则更像树根,它提供的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将安防厂商拥有的尖端技术进行优势化排列组合的平台。它能够给予安防技术更好的发挥空间,用数据化的思路帮助政府解决问题。加速政府的数据化进程,这也是当前政府智能化的核心需求之一。
而平台的优势则来源于云技术强大的算力带来的核心资源、流量入口、和后端数据处理能力。这些都是目前安防厂商的软肋,虽然安防前端的竞争力依旧优秀,但这种来自后端的强烈压力,也让安防厂商开始考虑广泛合作的可能。
在这个基础上,目前城市大脑增长速度很快,项目金额高。
政府层面不断增长的需求促成了一个极速发展的市场,各地的城市大脑项目纷纷上马,阿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斩获的城市大脑项目可窥一斑。
除了阿里以外,腾讯、华为等云巨头也纷纷进军城市大脑市场,其中腾讯拿下长沙的城市超级大脑项目,华为也曾在去年以9000多万元的价格中标佛山南海区城市大脑建设项目。
此外,虽然各巨头拿下的城市大脑项目总体数量有限,但从目前公开的城市大脑项目中标金额来看,个个“含金量”十足,动辄都是上亿元的项目。
可以预见,城市大脑将是未来城市的“标配”,加上单个项目金额巨大,项目建成后还有长久持续的运维服务需求,这是一个天量市场,云计算巨头自然会不遗余力参与竞争,抢先入局卡位。
最后,城市大脑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能承载巨头业务生态的延伸,而这些因素已经引起了安防巨头们的密切关注。
早在2017年,大华就和阿里城市大脑达成了合作。而此次阿里城市大脑联合解决方案通过全资收购同高德地图(被阿里全资收购)、千寻位置(阿里和千方科技合资企业)、浩鲸科技(阿里与中兴通讯合资)等资本布局加速城市大脑的进化。
可以预见的是,对于不差钱的阿里来说,未来想要用AI布局智慧城市,势必会笼络更多的头部企业,而届时组成的“联军”势必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力帮助城市大脑进一步落地。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城市大脑属于边缘云计算范畴,而安防企业属于边缘域的范畴,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两者商业模式上有所矛盾,这才引起了众多安防厂商的注意。
毕竟在城市大脑的框架下,安防产品的输出将由城市大脑的需求决定,这样的模式显然在安防产业内部势必会产生争议,但人们讨论的问题不会是要不要和城市大脑合作,而是怎样合作,怎样合作地更好。
此次城市大脑完成了哪些进化?
那么此次阿里城市大脑通过与千方科技、高德地图合作又完成了怎样的进化呢?据介绍,此次阿里城市大脑联合解决方案通过三层基础架构、四大核心能力、六大应用场景来进一步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三层基础架构
联合方案基于云计算的“云脑架构”,打造三层基础架构:数据层是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层,包括数据汇聚共享和数据治理,重点是多源异构大数据的汇聚共享和交通主题、专题库的建立;算法层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层,主要是与交管业务相融合的模型算法;应用层是大数据平台的展现层,主要包括基于大数据的六大交管业务场景。
四大核心能力
联合方案充分聚合了三方优势资源,形成阿里云计算、千方业务智库、高德地图服务及共同打造的交通数据底盘等四个核心能力,阿里云计算提供了自主可控、性能最优、开发兼容的底层服务能力,千方业务智库提供了与交管业务相融合的500多种业务模型、业务规则、技战法、隐患规律、方案预案、业务报告等,高德地图服务提供了面向问题、需求的精准化交通评价诊断及交通信息服务窗口,三方共同打造的交通数据底盘汇集了日均千亿条的货运、出行、浮动车等数据,实时感知超过360个城市及全国公路网交通运行状态,同时具备交管自有卡口、视频、交通流等数据接入能力。
六大应用场景
联合方案重点解决六个方面应用问题:
一是交通指挥管控应用
大数据计算为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为交通管控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为指挥管控成效提供更加科学的评估。
二是交通信号优化应用
将互联网浮动车大数据与道路感知数据相融合,根据交通出行特点和规律,对信号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细化,对交通信号控制子区进行科学划分,能够大范围实现交通信号的优化控制,能够通过数据评估实现精准优化控制,最大程度地提高通行效率。
三是交通缓堵治乱应用
通过对交通大数据分析挖掘发现城市交通存在的拥堵点段,科学分析拥堵的规律和拥堵的成因,精准找出缓解拥堵的方法和措施,客观评价缓堵的成效和结果,让大数据在交通缓堵治乱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是交通运行评价应用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行之多年的经验主义评价方法,探索通过大数据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五是预警预测研判应用
通过大数据研判,可以实现业务监管预警、交通拥堵预警、路网运行预测、交通管控影响仿真、交通影响预测等多维度研判分析,为交通管理提供数据仿真推演,推动交通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精准管理”的转变。
六是公众出行服务应用
通过出行导航平台的大数据计算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向出行者直接推送,导航平台基于交通管控措施和道路运行状况向出行者提供更加合理的出行路径和出行方式,更大范围地实现车路协同,使出行者最大程度上享受到智能交通带来的便捷服务,让百姓有更大的获得感。
从这些进化上不难看出,阿里云在城市大脑解决方案中更多的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通过云技术,阿里城市大脑将这些企业在各个领域的尖端技术汇聚起来,通过同各个企业的合作来完成具体系统的构造。最终达到共赢的结果。
这种模式虽然有着蛋糕大家分,企业共同成长等优势。但目前来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此模式表示怀疑。
未来?会如期而至吗?
从目前的落地情况上来看,城市大脑的表现十分出色,成功帮助了落地城市提高了交通运行的效率。以杭州为例,2014年杭州全国拥堵排名第二。现在,即使是杭州市政交通施工占有19.2%道路资源的情况下,杭州的拥堵排名反降到了35位。其效果可以见一斑。
不过罗马也并非一日建成,阿里城市大脑起初仅能管理杭州128个交通信号灯,在阿里不断的兼并技术和达成合作后,目前城市大脑已经能够控制1300左右的交通信号灯,成长速度飞快。而至于它未来能否达到政府预期的标准,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此外遗憾的是,这种发起自云企业的城市大脑方案注定是只有技术和资本雄厚的阿里、腾讯、华为等这样的大玩家才能够牵头,而更多的企业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利益分配又是如何则更加引人关注。
对于安防企业来说,如果要和城市大脑合作,那么要怎样合作才能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共赢局面,技术层面上又该怎样才能博采众长?这都需要一点点地小心试探。毕竟在云的“大局”里想要保持步步为营,还需要企业的掌舵人们深思熟虑。
部分参考来源:《城市大脑:云计算巨头的新格局》